女儿上小学前的一段时间一直在纠结,一会担心午托班吃饭、睡觉的事情,一会觉得同学和老师都不认识,每天睡觉前都要哼哼唧唧一会,爹娘俩各种劝、安慰全都没啥效果。
开学前三天,她睡觉前又在哭唧唧的瞎担心,我又冒了一个新的主意,就把她叫过来说给你讲个秘密,我对着她耳朵说:“我知道你在担心,但只要你带着这种担心去上学,担心就会消失的。”“真的?”“嗯。”于是接下来的几天,一直到开学,再也没有念叨过担心了,直到上学一直都适应的很好,两天过去了也没看出什么不良的情绪。
对于这次劝慰的效果,我是很得意的,不过我并不完全确定自己的想法就是完全正确的,到底是歪打正着?还是之前的安慰累积在一起终于起效果了?亦或者其他什么我不清楚的因素起作用了?
不过对于这种恐惧、焦虑的情绪,我倒有几分自己的看法。
1.更换自己的语言。“别紧张”换成放轻松,“别害怕”换成“勇敢点”诸如此类。不记得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一个理论,说人的潜意识不认识“不”“别”这样的词语,也就是说“别紧张”这样的话语到了对方的潜意识以后就只剩下“紧张”二字了,所以对一个正在紧张的人讲“别紧张”只会起到反效果。
2.观察自己的情绪。观察自己产生情绪的原因和过程,感受这种情绪,仅仅观察和感受就能让你越来越能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好像是因为人的潜意识会自动在后台思考更好的处理办法)。在这里引用弗兰克.赫伯特在《沙丘》里的一段话:我绝不能恐惧,恐惧是思维杀手,恐惧是带来彻底毁灭的小小死神。我将正视恐惧,任它穿过我的躯体。当恐惧逝去,我会打开心眼,看清它的轨迹。恐惧所过之处,不留一物,唯我独存。
3.如果你恐惧、紧张、担心。。。怎么办呢?就带着这种情绪继续前进即可。不要试图否认/攻击/消灭它,因为这种情绪是自我的一部分,否认/攻击/消灭它等于是自我攻击,自己攻击自己的下场一定不会很好。写到这里,倒让我想起我女儿的一个绘本《勇气》,什么是勇气?勇气是你第一次骑自行车不用辅助轮,是你送爸爸离家出差,是你第一次一个人睡觉,是你第一次跳水,是吵架后先去道歉。。。
面对让人恐惧的事物,要么心中有一个更重要的目标要追寻,要么就带着这份恐惧持续前行吧,走着走着,你会无意中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这个恐惧就不见了。。
最后,分享一句《冰与火之歌》中我很欣赏的台词“人在恐惧中还能勇敢吗?”“人唯有恐惧时方能勇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