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他并没有诗仙李白的洒脱豪放,也没有陶渊明的悠然自得,他的眼神中似乎只有愁苦,心系祖国,甚至“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谈起杜甫,我甚至快要“忘”了他是“诗圣”,在我眼中,他更是一位心同百姓,心系祖国的爱国者。
忧国,是杜甫诗中的主干,他的所有诗作中,多数都透露出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感叹和发自内心的愁苦。面对日益衰败的唐朝,面对支离破碎的大唐国土,他含泪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昨日祖国繁荣,而今日却破亡了,面对依旧的山河,是否人人都像杜甫一般流下感时泪、怀着恨别心?杜甫就是这样一位爱国的诗人,他因国家腐败而忧,因国家繁盛而乐。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他“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他快乐,因官军收复河南、河北而快乐。他的快乐,不仅仅是自己的,更是属于祖国的。这种纯粹的快乐,只是真心爱国的人才拥有的。生活就是如此,不需要游遍山水,更不需要荣华富贵,杜甫快乐的根源,只是祖国的繁盛。
杜甫生活的时代,是最黑暗的时期。尤其是在“安史之乱”时,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各地官员残暴无情地压迫、剥削百姓。在这种民不聊生的情况下,杜甫毅然选择站出来,用笔揭露出一桩桩事件,将同情、理解的思想写入每一句诗句中。《三吏》、《三别》正是他思想的表述。《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官员的冷酷让杜甫愤怒却无奈,自己无能为力,只能愁苦地“独与老翁别”。
他也曾想通过仕途改变现状,无奈,官场污浊,导致他屡次被贬。最终,他选择回到百姓队列中去,以笔作枪,抒发他对人民真挚的同情。他亲民,他愿意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似乎他并不是一位诗人,更不是一位本可以升官发财的人。
今日,又一次翻看杜甫句句沉郁顿挫的诗句,对他的敬仰油然而生,敬仰他敢于揭露和批判黑暗、腐朽的无畏和正义。
若说千百年后诗作不一定会流传于世,但杜甫的精神永垂不朽。今天,人人居安思危于祖国,还恐祖国不盛乎?
但,杜甫的那份精神,那种信仰,是我们都无法忘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