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看题目,秒看内容,细看结尾,是我今天的阅读的方法,一口气用看了几十篇文章。
这源于昨晚的一次对话,当我满怀信心完成一篇文章后,老师问:“文章写了那么久,为什么不在结尾引导一下关注呢?”
突然,我愣住了,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写作自嗨,到了结尾,情绪到了哪里,就结在哪里,曾经研究过题目,研究过选题,研究过文章逻辑,唯独忽视了结尾。
是时候该好好琢磨琢磨结尾了。
多篇百万级刷屏爆文作者,粥左罗在《学会写作》说:
结尾是文章框架的“封顶之作”,需要提前规划设计,如果结尾平淡无奇,读者瞬间会“断档”,可能会让整篇文章前功尽弃,失去二次传播的机会。
诺贝尔奖得主、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经过深入研究,发现人对体验的记忆,是由高峰时与结束时的感觉产生的,这就是峰终定律。
细细回想,的确如此,培训结束后有结业典礼,假日结束时有小聚餐,会议结束时要照个大合影,优秀影片结尾更是浓墨重彩,刺中人心,给观众留下深深的画面感和长久的思索;
读书又怎不是如此呢?
结尾如此重要,写作者应该如何用结尾,将文章推向更深的层次呢?
01有共鸣
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物体因共振而发声,读者与作者因共鸣而交心。
一是引用金句
金句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出共鸣,调动读者情绪,让读者愿意转发,读者甚至可以直接复制这条金句转发,不用在想转发的时候,还要思考怎么转。
如:《生气,不如争气》结尾(南师国学堂)
《开心谣》里有这样几句话:“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全家老少互慰勉,贫也相安,富也相安。”
愿你我,都能化生气为争气。
二是强化主题
提炼一句或几句来点题,表达一下文章的中心思想,强化读者的记忆和再思考。
如:《又得浮生半日闲》结尾(朱自清)
傍晚回来,在暮霭朦胧中上了岸,将大褂拆好搭在腕上,一手微微摇着扇子;这样进了北门或宁门走回家中。这时候可以念“又得浮生半日闲”那一句诗了。
02有价值
歌德说: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一篇成功的文章一定要有价值感,有价值的内容才值得收藏和分享。
一是再次强调文章的价值
如:《文学如何教育?》结尾(北京青年报)
我想,这就是文学的意义吧,从“有字书”读懂“无字书”,让更多的“爱美者”学会领略文字之美、人性之美、真理之美与世界之美,应是人文教育者自觉的承担。
二是梳理文章的重点
如:《欲望的牢笼》结尾(马建红)
欲望人人都有,只不过我们能做的,一是要心中有敬畏与克制,二是要借力制度的规制与约束,方有可能避免为欲望的牢笼所困,一切好自为之。
03制造话题
粥左罗说:“话题就是社交币,如果你的结尾可以提供话题,就相当于为读者提供了社交币。”
一是引发站队
如:《你朋友很厉害,关你什么事》结尾(入江之鲸)
少用“我有个朋友很牛逼”的句式,你没有能耐没有谈资,才会扯自己认识的人有多牛。生活会告诉你:你的人生,只有靠自己。尽扯别人,是没用的。
二是引发讨论
如:《接种疫苗不应该是一道“选择题”》结尾(张田勘,北青报)
因此,为了抵抗变异病毒,接种疫苗也是首选方式。接种疫苗,不能再犹豫了。
三是制造参与
如:《银发族“触网”也沉迷 专家支招手机App应“适老”》
其实,今天老人在面对互联网世界时的“沉醉不知归路”,也是年轻人未来将面临的窘境。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老年人“防沉迷”是全社会都需要共同面对的话题,“网瘾老年”应该得到全社会的正视。只有更好地护航中老年朋友在互联网世界里“乘风破浪”,中国社会才能收获更美的“夕阳红”。
以上,是我初探结尾的写作方法的一个起步,文章结尾处如果能让读者产生共鸣、收获价值、参与话题,基本上就是一个成功的结尾。
实际上,有关结尾要学习的东西还太多,学会拆解优秀结尾,多实践积累、思考总结,一定能够真正发挥出结尾“封顶”、“分享”的重任。
一起行动吧!
谢谢阅读,我是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