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得”孩子,还是“赢了”孩子
故事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说明你很守时。”孩子不敢接,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会尊重人。”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块糖,陶先生又说道:“刚才我去了解情况,知道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块糖。”
这个男孩子拿了三块糖就哭了,说陶校长我错了,以后再也不打人了。
陶行知再掏出第四块糖,说你是好孩子,你知错就改,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启迪
“赢得”孩子,还是“赢了”孩子
反思
看到陶行知四颗糖的故事,我突然间想到最近发生的一件事。
六年级的数学题个别比较难,有的孩子要么嫌费事,要么不会,于是就开始抄袭作业。有两个老师发现这个现象之后,选择了不同的做法:一位班主任为了警醒其他孩子,在全班批评了这个孩子,并警告其他同学不能抄袭作业;一位是科任老师,他告诉其他孩子,那个孩子没有抄袭,只是想看一道题的做法。之后,把这个孩子叫到办公室分析了利弊。
无论是教育专家,还是普通人肯定都赞同第二个老师的做法。教育教学中,有的老师由于工作的繁杂,就忽视了教育的方式方法。
第一位老师,在全班批评孩子警醒其他孩子,表面看上去是引导了全班学生,实际这种教育方式比较粗暴直接,并没有触及学生的内心。老师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赢了”孩子们。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让批评充满智慧,“赢得”孩子?
我认为在批评孩子时用对方法,找对路子,就能“赢得”孩子。富有人情味的和风细雨式的温柔批评,就像春风化雨,又见彩虹。从心理学、教育学角度及学生的各方面特点分析,教师批评学生同样需要幽默、委婉,讲究艺术和策略,使批评入情、入理、入耳。
①模糊性批评。针对学生的错误旁敲侧击,晓之以理,使之幡然省悟。这样没有伤害犯错误同学的自尊心,不至于撕破了他的“脸皮”而“破罐子破摔”,对其他同学产生引以为戒的心理压力。
②商讨性批评。老师与学生的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学生有一种信任感,易沟通,被批评者较易接受批评信息。
③暗示性批评。上课时,可边授课边用眼神提醒、令其必须停止小动作,使该生意识到老师强烈反对其不良行为,从而迫其停止。还可用手式、走近、突然提高声音等方式表示出对违纪言行的制止。这种暗示的方式,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也不因批评分散其他同学的注意力。
④扬抑性批评。即先表扬,后批评。犯错的学生往往带有很强的防御心理,先表扬可建立一种良好的沟通氛围,随机巧妙地指出其“美中不足”。先扬后抑的方法,既体现了老师对他的公正,也消除了师生之间的对立情绪。
⑤自我性批评。让学生进行心理换位,站在教育者的位置去看待自身的缺点,并找出各种理由自我否定,自我批评。增强对社会、对学校、对他人的责任感。
⑥体验性批评。让学生亲身体验他自己犯的错误所带来的后果。如某生把加餐的袋子扔进厕所的下水道,导致堵塞,同学不能入厕。学校去请工人挖开下水道,掏出堵塞的东西,费时费工,他的父母还付了五六百块钱的修理费。这一系列的事情必须让孩子亲自了解,让他明白自己的一个不文明印小举动,竟给别人带来了这么大的麻烦。这种“体验”教育,让学生明白了道理,掌握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能力,比强行灌输的效果要好得多。
⑦幽默性批评。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接了当的提出更能让学生接受。
自媒体时代,孩子们见识广,犯错的花样招式层出不穷,面对复杂多样的教育情况,能真正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育没有固定公式可套用,作为教育一线的老师,一定要多学习、多交流,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应变能力,用你的教育智慧“赢得”孩子。
附:与儿子的交流
文章写完我让上大一的儿子看了一下,儿子实在是不理解陶行知的做法。他认为为什么孩子犯了错误不能引导孩子直面错误?
儿子从小到大一直在名校上学,我特别能理解名校的老师,压力大,时间紧,大多数学生犯了错误都是当面直截了当批评了事。当然,名校的班风正,学风浓,相对来说学生各方面的习惯都比较好。(作为一个正常人应该有直面错误的勇气,前面我也写过培养孩子的耐挫力类似的文章。社会大环境比较复杂,老师处理现实问题的时候,还要审时度势,后面我会写到更多相关的内容。)
儿子的见解
1.以善解人意之金,筑师生心灵之桥
善于从孩子角度理解孩子,在人格平等的基础上看待孩子的错误原因。
2.以宽容怜爱之眼,察学生人格闪光
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并积极肯定孩子的优点,为孩子确立正确价值导向。
3.以自尊自爱之星,示孩子熠熠前途
巧妙借用孩子的自尊心帮助孩子认识到错误,并自觉改正错误。
(老公和儿子都很支持我写点东西,希望自力努力突破瓶劲期。)
(娅)2021年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