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们就有关于人文精神概念的讨论,直到今天人们一直在担忧信仰的缺乏导致人文精神的丧失,以此为中心话题的争论一直持续了几十年,也一直没有什么结果,于是有人开始怀念田园牧歌般乡村生活,有人寄托于庄子式的置身事外的心境,但这样的不去面对这个问题,不代表这个问题不存在,时代只要继续向前,必然要面对就是物欲横流的问题,就如黑格尔所说,恶是推动时代前进的动力一样,可以说欲望是推动社会的主要动力,但寄希望于退缩是不能最终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为什么缺乏信仰?有人会质疑,说我们从来不缺乏信仰,我们有信佛的,有信钱的,有信圣人的等等,但我说的是精神性的信仰,而不是功利性的信仰。两者有什么区别?功利性的信仰,以我的理解是一种是为了什么才去信的,有的也是一种狭隘的信仰,什么是狭隘的信仰,我指的是时过境迁会随之改变的信仰,比如王国维、屈原他们的忠君这个信仰,也许在当时代可以叫爱国,这是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可能变成某个时代的信念,这就是不能算是超功利纯精神信仰,还有一种也是属于功利性的信仰,而不是纯精神的信仰,比如为了求雨而信的天,为保佑自己仕途而信的菩萨等等,这就是属于功利性的,这功利性的信仰不能算是我们今天谈论的所谓真正的超功利信仰,最终也不能与人文精神的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实与其说我们要找回信仰,建设人文精神,不如说我们先从另一个角度去理解和分析这个问题,既然我们要找信仰,就要确定我们曾经确实的有过纯精神信仰,然而我们是否应该去梳理一下,我们是否曾经有过真正的超功利信仰,如果曾经没有过,这就不必在意或者苦苦的去追寻这种超功利的精神信仰,如果曾经没有这种超功利信仰,如今再去拥有或者是引导我们拥有那种超功利信仰,也似乎没有太大的意义,也不现实,就算回到田园生活也不会真正拥有这种东西,毕竟这种东西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拥有的。
我们是一个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民族,我们的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种群体文化,我们处在一种纲常关系之中,曾经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三纲五常之中,我们处在这种群体关系之中,一直到如今,想在群体中独立是比较奢侈,个性独立这些也都会被环境淡化的,所有也就没有真正个人的独立概念,我们的关系纽带自始至终都存在,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对纯精神信仰的需求,我们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我们很少体会到孤独,我们有各种亲情关系在这里,我们是重情感的一个民族,所有的精神安慰在我们的关系中基本可以得到满足,因此纯精神的信仰也就没有了很强烈的需求,纯精神的信仰在其他地方有这方面的需求,其主因是个体的情感缺失,从而导致了个人的孤独感,因此需要这种东西来达到一种精神的安慰。
这就给我们了一个重新的认识,不是我们丢失了纯精神信仰,而是我们从来就没有过纯精神的信仰,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关系,我们的文化中带有纯信仰所能给予个人的东西,那就是精神的安慰,同时也避免了个人的孤独感,而避免你产生那种精神需求,而如今争论不休的人文精神与信仰的话题也许是一个伪命题,我们不应该从如何建立人文精神和信仰谈论,而应该追本溯源,从根源上去改变个人的文化结构,完成对儒家文化的补充,但这似乎又是任重而道远。
临时的建立某种超功利信仰其实是不现实的,儒家文化中是注重功利的实现功利的满足,也就是说注重衣食住行的满足,所有的圣人还有君主,他们主要的目标就是为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几千年来,一直把这作为终极追求,从过去至今,没有说哪个圣人和君主,提出过满足个人精神需求,所有的信念归根结底都是满足物质需求,如乌托邦的概念,如那些所谓每个朝代更替的救世主意识,大多读打着均分田地这些概念,如儒家对鬼神的解释,对情感的解释,都局限在血缘关系之中,不管是小的血缘关系,还是大到整个民族都是一种血缘纽带关系,这都是属于一种纯物质或功利性满足,而不是真正的是精神满足。
从一个侧面我们可以理解为小农经济的解体,致使关系结构发生变化,个人对关系的淡化,进入到社会细分化分工中,过去的三纲五常就会脱离,个人的精神就凸显或者是多出了个人的精神世界,这多出的个人精神世界,以前是没有的,或者是不明显的,如今随着个人的独立性出现,这同时又和社会发展同时进行,以至于被我们当成单纯的时代发展而使精神出现空虚,不能这样简单的理解,而应该是多层次多方面同时的变迁,个人独立和时代前行同时进行才出现的问题,如果没有时代前行,也就没有个人的独立,没有个人的独立,也就没有精神世界出现的空白需要填补,这是一种双向同构的特征。
是儒家文化中缺少了这种满足和解决孤独的能力,没有意识到小农经济解体,带来的关系结构改变,个人独立凸显造成的精神世界空白的出现,如今的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在工业化、信息化时代,打乱了过去的关系结构,使个人容易陷入孤独感,加上网上的二次元空间,更是改变了人的常规关系,因此当今天物质满足之后,必然带来的是精神需求不能及时得到满足,当精神孤独无法得到满足,我们就自然会转向从物质中获取满足,如一些学者说我们的所谓“食色文化”特征,:“食色文化”自古就有,只是体现在贵族统治阶级里,当基本的温饱解决,精神追求的渠道不能随之建设和展开,必将走向食色欲望中去,从而导致我们当今谈论的人文精神建设问题,一直谈论 几十年,仍然没有个结果。
文:饼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