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关之首,汉函谷关

洛阳城西大门 八关之首 巍巍函谷关

洛阳新安函谷关,又称‘“汉函谷关”“汉关”,始建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由汉楼船将军杨仆所建,有2100余年历史。

现存汉函谷关遗址为辛亥革命元老、著名爱国人士新安县铁门镇张钫老先生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重修后保留。

关楼东西两侧,各有楹联一副,东门为"功始将粱今附骥,我为尹喜谁牵牛"。二楼四门也均有对联,东门为:"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层紫气万层烟";西门为:"佑彼周室,宏我汉京";南门为:"紫气犹存贤令尹,青牛重度古函关";北门为:"巍乎直同百二险,焕然重筑一丸泥"。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新安汉函谷关遗址作为、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汉函谷关作为丝绸之路西行第一关,见证了丝绸之路的繁盛。

2013年5月,新安函谷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函谷关始建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由汉楼船将军杨仆所建,已经有2100多年的历史。作为洛阳通往西方的第一座关隘,这里扼守着交通要道,被誉为“丝路门户”。2014年6月22日,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安汉函谷关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参观完汉函谷关,从南侧关墙下来,在“望气台”的南侧,我看见一座新建的关城东墙保护展示厅。走进展厅内部,可以看到经过考古发掘的夯土城墙,周边还分布着台阶、马道、水渠、水口、护堤等配套设施的遗迹。

2012年6月至2013年10月,对这里的关城东墙遗址进行主动考古发掘,发现保存完整和结构精妙的汉代墙基,规模堪称当前国内现存城墙遗址之最。2014年4月9日,此次发掘项目被评为“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关城东墙由台基和墙体组成,东西两侧以阶梯状逐渐向上收起,底部台基宽32米,顶部平台宽22米。这里的墙体经过两次大规模改建,分为第一期(西汉)和第二期(东汉)两个阶段的遗存,第二期城墙叠压于第一期城墙上,对第一期城墙进行了修补和扩建。由此可见,函谷关在东汉时期的地位更加重要。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曾经在关内设立大驾宫。汉灵帝时,增置八关都尉,汉函谷关成为八关之首,军事要塞地位进一步巩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