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函谷关遐思

        洛阳是关中到中原的咽喉,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攻下潼关,打破函谷关,便到达洛阳,洛阳东行,是一马平川的中原大地,无险可守。且地形上西高东低,从高处的山区到丘林地带,再到低处的平原,如有冲击能力强的铁骑,或将势如破竹。得中原者得天下,当年的刘汉,李唐,都曾走过这路子,甚至安史之乱时安禄山也是作如此计。


       是以定都洛阳者,在都城周围设置了不少拱卫京师的雄关要塞。东汉一朝一直是以洛阳为首都的,自然要巩固京师的防卫。汉灵帝中平元年,朝廷封外戚何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军和五校尉营屯都亭,以镇京师;在洛阳周围设置了函谷,伊阙、广成、大谷、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八大关隘,置八关都尉,以统营所有军政事务,治所设于散关。

       函谷关为洛阳八关之首,我一直很神往。因为对《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作过些研究,知道些历史故事,不免心中好奇。三国时董卓挟持汉帝自洛阳西迁长安,不久董卓死,李郭交兵,汉献帝逃亡洛阳,曹操又将汉献帝挟持到许昌,三国归晋后,司马氏又定都洛阳。今来洛阳,岂能不登汉函谷关,一睹旧时雄关风采。


       函谷关为秦国所置,始于战国。南依巍巍秦岭,北临滚滚黄河,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是关中大地的屏障。当年六国合纵而仰攻强秦,也只到达函谷关口。函谷关不仅地理位置重要,扼住了西进关中的要害,也是秦人心中的一道关口,一旦来敌打破关隘甚至兵临关下,秦人便不能安生。西汉代秦,都于长安,函谷关一样成为汉之重要关塞。其时籍贯为洛阳新安县的杨仆因作战勇敢,屡立战功而被封侯,但因为职位不够,无法跻身关内侯,只获封楼船将军,将梁侯。杨仆以止得关外侯为耻。于是建议“徒关于新安”,如此一来,新安县也被纳入函谷关内,杨仆就自然成为关内侯了。汉武帝考虑到,将函谷关外撤,将扩大关内地盘,长安的安全系数得到进一步提高,从战略上看有益无害。再者移关费用由杨仆自己承担,何乐而不为。于是君臣二人一拍即合,新的函谷关就此诞生,史称汉函谷关。汉函谷关为洛阳通向西方的要塞,东指洛都,西望长安,南临涧河,北依邙山。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


       瞻仰关楼遗址,虽见榛莽荒废,断壁颓垣,但雄姿仍在。特别是更上一层楼后,但见群山环绕,涧河西来,联通秦洛之间的唯一一条通道,被这座关隘牢牢锁住。要想出洛,未经守关者允许,插翅难飞。仔细察看后,我十分不解的是,这座函谷关分明是拱卫关中的关隘,守的是来自洛阳方面进犯关中的来敌,如何成了洛阳的八大关隘之首?如果防守转向,那这座关塞须得作巨大的功能调整,变得进出防守皆宜。但从遗址上看,依然只是汉时模样,护城河只在洛阳方向一端,城楼也是面向洛阳方向,分明警惕的是洛阳来敌。岂能成为洛阳关防?也许是岁月沧桑,磨灭了迹象,混淆了我的视听。

        时至今日,这关楼只能作为古人遗迹,唤醒今人的历史记忆。其北已有陇海铁路穿行而过,其南则有301国道平行横跨,往日险要的山道早已废弃不用。一切关隘都日渐夷为平地,还是岁月的力量不可阻挡,无关可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