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写文章,很明显感觉自己的文化沉淀和积累不够,所以我就不断的去寻找不同类型的书去丰富自己。那天突然在豆瓣上看见一本《我万幸还活着》的绘本类书籍。
起初看到书名的时候我以为一本主人公经历过意外而懂得生命的绘本类书籍。毕竟在2022年的我们比以往更懂得“明天和意外不知道那个先来”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带着疑问我在微信读书上搜到这本书,作者开篇就写到这本书是一个重度社交焦虑症的障碍患者的自白。虽然日常生活中我们都知道“抑郁症”、“社恐”、“焦虑症”等心理疾病的名词,但我们很少有人会真正有同理心去理解患有心理疾病的人,这其中也包括我自己。
一大学第一次发现并正视自己的心理
满怀着激动和考上大学的成就感,金睿智(书中主人公化名)和普通大一新生一样想象着自己的大学要做的三件事:扩大交际圈,打工赚钱、兼顾学业。这是的作者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有轻微的社交焦虑症。她如愿以偿的加入到大学的各种社团里,在为她“扩大社交圈”做着努力,她不断的去参加社团聚会和专业聚餐,但当她每次聚餐回来,她都发现自己很累,没有想象中那么开心。
当她将自己的这种不适告诉她的同学时,她同学说感觉她玩的很开心。她在内心劝解自己,可能是因为不熟,她才感到不适,多去几次,熟悉了就好。但是参加聚会的频次并没有改变她这种紧张的心态,反而在结束后,她身体和心理更加累。
她慢慢的远离了群体生活,一个人待在自习室里。当时的她也不知道自己生病了,但她感受到自己的心理变化,她开始去图书馆找一些心理学的书籍,希望依靠书籍的力量来解答自己此时的困惑。
她翻看《抑郁症克服经验》这本书时,发现里面的很多症状和自己很相像。她被书中主人公克服抑郁症的方法所吸引。于是她鼓起勇气,开始了第一次的治疗。
就像电影《小丑》中的话,有心理疾病,最糟糕的是,所有的人都期待你假装自己没病。
金睿智一直以来,就像这句话一样假装不忧郁,假装不焦虑。但在选择治疗之后的第一次,她选择不假装,完完全全地表达出自己地想法。虽然进行了为期一个月地认知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但由于取药地医院太远,又找不到合适地医院。所以草草的结束了第一次的治疗。
二 格格不入的社会生活,只想选择逃避
没过多久大学毕业了,找到了第一份工作,步入了社会生活。但却在工作中,因为一点小失误,小矛盾都会让金睿智崩溃。虽然她觉得每个人都要经历社会生活,但她还觉得自己力不从心,想逃离工作。她在网上搜索着“非常焦虑不安”,匹配出来了一个病症“社交恐惧症”。
她越来越觉得自己好像一颗人造卫星一样只知道自转,却不知道如何靠近公司,越来越焦虑不安的心态,她选择了辞职。
三妈妈的温暖,让我鼓起勇气接受第二次治疗
起初辞职回家的生活让她一度感觉很舒适,但是总归要养活自己,可是看着日益减少的积蓄,让我更加感到焦虑不安。妈妈看到她这个样子,并没有责怪她,而是觉得自己身为母亲却没有照顾好自己女儿,陷入深深的自责。第一次失败的治疗让她没有勇气再去医院治疗,但是自己战胜病魔却没有那么容易。所以她选择当一只在妈妈翅膀下呵护的小鸟,和妈妈一起干清洁工的工作。
虽然清扫的工作让她短暂的逃避了现状,但并没有让她缓解焦虑。当时她并不知道造成自己“非正常焦虑”的本质是什么,只是选择了短暂的逃避压力,社会生活等,让她感到不安的一切。
在她当清洁工的几年中,她的焦虑症越来越严重,她时不时的生气,愤怒,大哭。但她的妈妈一直在她身边陪伴着她,从不责怪。也正是她妈妈的态度,成为她不安生活中的最后一根稻草,尽管这样,她还是选择去自杀,但是都没有成功。因为自杀一直失败,于是她选择了活下去,她告诉妈妈她要去接受心里咨询,妈妈非常支持她,也正是第二次的治疗让她重回了健康生活。也拥有了甜甜的恋爱,并出版了《我是清洁工》和《我万幸还活着》两本绘本。
写到最后,这本书给我的感触就是,生活中的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有轻微社恐,但我们不要担心,那个不一定是心理疾病,只是人到了陌生环境的一种正常反应。通过这本书我也知道原来心理疾病并不是只是心理问题,它是由生理和心理一起作用导致的结果,患者在这个时候,是需要家人的安慰和陪伴,而不是指责。
但如果像作者那样,在熟悉的环境下,还是会出现与人沟通障碍,身体僵硬等生理和心理反应时,我们就应该去留意。并且积极的弄清我们生病的本质是什么,积极的去配合医生治疗。
科普:研究表明,社交恐惧症的患者大脑对五羟色胺的吸收和一般人不同,社交恐惧症的五羟色胺的吸收能力比一般人强,所以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开具五羟色胺摄入抑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