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的评判都围绕着他们做了什么,而不是他们是怎样的人。”这是书里的一句话,我觉得这也是“诅咒”的根源。
作者把被诅咒的人分成了两大类:“愤怒的逃避者”与“认可的追求者”。愤怒的逃避者害怕冲突,害怕别人的不喜欢与批评,与人争辩自己的正当利益也是折磨;认同追求者追求“满分”,做好事,努力确保自己是一个人人都喜欢的人。
在我看来,逃避愤怒与追求认可,尽管行为偏向有所不同,但避免冲突,求得认可是共同的。作者举了很多个例说明了诅咒往往来源于童年、家庭。作为一个小孩子,想要生存下去,往往会依附掌握话语权的群体,听从他们的规则。久而久之,这种规则内化成一个人行为准则,成为难解的诅咒。
一个不太好比喻就是,人正如巴甫洛夫的狗,某些性格是被驯化出来的。当我们的父母在我们考差的时候批评,在考好的时候奖赏,我们很难不把“成绩”与父母的爱挂钩。书上提到:好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爱加上明确的界限。但往往父母们的教育方式就让爱与“某个利益”挂上了钩。
社会上流传的规则更多。比如,胖就是因为你没有自制力;遇见渣男就是因为你眼瞎。而像我这种出身小地方的,仅仅是性别上的规则都要消化好一阵。作为一个女人不要太“汉子”,作为一个男人“娘”是一个骂人的词;作为一个母亲就应该事事家庭为重,孩子为先;作为一个爷们怎么能做家务?
我们要相信,这并不是我们世界正确的打开方式。成长过程中一直都被世界温柔相待固然幸运,但是如果不幸运的我们遇到这样那样的规则,这些规则慢慢地禁锢我们成为真正的自己,那我们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去拥抱自己,认清楚自己的情感,为自己打破牢笼。
国内的著名的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老师有一本书叫《身体知道答案》,说的是身体会感受到你的情绪,压抑的情绪会通过身体的不适表现出来。这本书也提到了这样的观点。不过这本书是针对被“规则”诅咒的人自助手册,所以作者提出来,先去感受你的身体,感受你那些被你可以忽略的情绪,感受你内心批判你的声音。内心那些批判的声音,很可怕不是吗?在很长很长的时间,都让我们愧疚,无法反驳。
在我小学,曾有一次因为想看电视而拒绝了陪同学去买课业指导书。这件事被一个小伙伴写在文章里在班里念,她指责我,怎么能为了自己的享乐而不是帮助别人呢。当时我觉得全班的眼睛都像针一样扎在我身上。后来,遇到别人的请求帮忙,我很难以自己也有事要做拒绝;即使拒绝了别人,我也会一整天都愧疚不安,觉得对方对我充满不善的想法。“爱自己”这个观念流行起来的时候,我一头扎进里面泪流满面,虽然曾经矫枉过正,但是我清楚认识到,当年那件事只是一场道德绑架,我有权利安排自己的时间,享受自己的人生,我有权利被爱,包括花时间来宠爱自己。
这本自助手册对我来说看到的晚了一些,它讲童年影响,讲的察觉自己身体,察觉自己的情绪,要知道自己值得被爱。这些观念,在前几年的跌跌撞撞中,我已经都慢慢摸索出来。但是这并不是一本无意义的书,它会帮助那些曾经像我一样被各种规则、道德绑架的人。对于我这种已经自己探索出来一条模模糊糊的路的人,它也是一盏灯,以科学严谨又温柔的姿态告诉我前路。
它还给出了对抗“诅咒”方法,怎么表达自己的需求,怎么利用呼吸的力量摆脱掉你感觉到的攻击性。
还有脱敏疗法,将你恐惧的分级,一级级的去尝试,你最终会发现,好像也没自己想象的可怕。作者就很怕去衣服店退货,害怕售货员会不高兴,会攻击她。她试着做了一次,发现好像也没什么。这种类似的事情我也去做过,比如我不想做一个“善解人意”的女朋友了,不想听从他对我的各种建议了。终于有天我把对男朋友的不满,统统地倒给他,控制着情绪,尽量平静。我以为他会愤怒,会和我分手。我至今记得,他向我表达抱歉和理解时,自己内心那种幸福的悸动。大概是那个时候,我开始摆脱掉一个又一个诅咒。
我希望自己是这样的:值得被爱是因为我本身,而不是我对你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