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8年自学投资理财开始,如何计算年化收益率,知道自己是赚是赔?这个问题一直困扰我!
刚开始两年重点还是学习理财知识,开始定投,关注点集中在选择什么产品,如何买入,盈利的问题虽然重要但不紧迫,也就没着急。
之后两年赶上牛市,心思全在何时卖出,如何卖,以及投资组合的配置上。牛市快速上涨时所持品种一片全红,软件标记的收益率从30%~100%都有,既然买的所有产品全是红的,那整体也必然是盈利,也就不急于知道确切数字了。
再后来,第一次经历牛熊全周期,浮盈变浮亏,全红变为了全绿,一方面工作太忙,另外面对大幅度的全绿产品,实在考验心理承受能力,干脆眼不见为净,设置定投后就不想打开了。
这一拖5年,眼看熊转牛,绿的越来越少红的越来越多,状态也清闲了下来,终于有大块时间可以研究这5年的投资到底是不是投了个寂寞。
之前投资也是一笔糊涂账,投了多少也没数,两眼一抹黑。后来粗略的用累计收益率核算,也就是用累计收益和累计成本来计算,但无法衡量年化收益率,同时由于一直在做定投,期间的投资行为也会影响累计收益率的结果,进而影响对投资产品的判断。期间尝试过用之前测算年金保险收益率的IRR测算,但结果很明显的不正常。
度娘永远不会辜负一个求知者,这次终于搞明白了原因,这5年期间虽然用的所谓”定投“,但期间掺杂了我的投资判断和一些关键事件影响(比如某几个月没规划好,现金流断了,没钱定投),所以我的“定投”其实是“不定时不定额”的持续投资,用IRR无法计算,需要用XIRR,引入时间变量,但这对历史数据清晰度的要求就更高了。
凡事儿就怕认真,这次花了不少时间,将这5年的投资记录详细的整理了出来,更准确的计算了累计收益率,同时把每一个产品的年华收益率核算了出来,对于投资产品的历史表现,终于不是靠感觉和拍脑袋,而是有了收益率支撑。
拿到数据,除了能反应投资产品的表现,让我有很大触动的一点是对我投资行为的反思。
整体投资组合分三大类:基金、个股和私募。
基金部分:组合中以宽基为主,是基于学习的投资理财知识尝试定投买入,虽然第一次经历周期大部分错过了牛市卖出的机会,只是看到了浮盈的昙花一现,但在整体情绪和操作上比较稳定,在牛市高点阴差阳错因为要买入个股和私募做了被动止盈。这个类别的年化收益率达到了8.2%,还是非常不错的。
以下两个部分,我总结下来属于交学费的,无知自大且盲目冲动,吃了没知识和没文化的亏,学费交的一点不冤。
个股部分:个股的风险确实巨大,最大亏损时已过腰斩,对于心里承受能力的挑战巨大,在这部分犯的最大的错误是情绪控制,在对于股票市场没有经验和积累的情况下,盲目冲动,追涨了牛市+行业泡沫的双重推高以及在暴跌时接了飞刀,导致个股部分亏损比较严重,年化收益率是负数。
私募部分:主要是在牛市,一片飘红,手里闲钱多了就嘚瑟管不住自己,总想买买买,在基金净值高点盲目买入,又赶上基金经理在这次牛市高点犯了个错误,没有择时,结果买入即峰值,然后一路下跌,最多的时候跌幅超过了30%,心里一直担心会清盘,经历了两年的煎熬,近期接近回到原点。
因为两次重大的错误的投资决策,把整体累计收益率拉到了微亏,年化收益率为0,从数字结果来看,5年还确实是投了个寂寞,但从收获方面,经历了完整周期,犯了一个新人会犯的错误,收获了经历和成长,这5年的学费交的很值,我相信所有积累都会在下一个周期发挥作用,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