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圈里,一直有关于《认知觉醒》的推荐,尤以去年为多。
于是在旅行路上,我顺手买了一本,用以打发旅途寂寞。
看完后我的个人观点是:不推荐。
不是可读可不读,是建议就别读。
除非你有非常迫切的提升认知需求,否则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这本书的推荐评级都是不必读,虽然它在豆瓣上有8.1的评分。
《认知觉醒》是一本「成长方法论」类的书,作者通过解析大脑的结构,并辅以心理学知识,帮助读者克服天性束缚、观察自己、专注当下,最终实现认知上的觉醒。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这本书不是必要的。也许它会对陷入迷茫的特定人群有用,但对大部分人,它并不能帮助你觉醒什么东西,甚至有很强的误导性。
这种误导性源于两个部分。
其一是理论基础。
这本书的理论根基之一的「三重脑理论」,在神经学上已经被证伪好多、好多年了,但凡真正阅读了近20年脑科学发展文献的作者,几乎不可能相信这种模型是真实的,更不用说以此为根基展开论述。
「三重脑理论」(Triune Brain Theory)是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院神经学专家保罗·麦克里恩在1970年提出的理论,这是一个著名的非解剖理论,但紧接着,在80年代的解剖学热潮中,该假设被迅速证明过于片面与粗犷有许多改进之处,比如部位与状况无法一一对应(新皮质层,也就是文章中的「理性脑」其实是生物大脑最原初就拥有的状况,并不新)、演化时间有很大冲突(基底神经节<「本能脑」内的结构之一>在爬行动物和鸟类的前脑中所占的比率比之前预期的要小得多,并且也存在于比爬行类还要低等的鱼类和两栖类脑中)等等。归根结底,大脑作为器官之一,其演化(全书都在用「进化」一词,不合理)过程是渐进的,而非分阶段、分层次。
甚至于,现代神经科学更加认可大脑神经功能的整合性与可塑性,即大脑的功能不是由孤立的、独立的区域执行的,而是由多个脑区协同工作的结果,脑细胞的无序放电在宏观上涌现意识。
因此,「三重脑理论」除了广泛存在于互联网民科中(毕竟又好懂又帅气,还能证明人类的独一无二)外,几乎不被真正的神经科学所认可。
关于这一点,有一本书可以提供科普,那就是丽莎·费德曼·巴瑞特的《關於大腦的七又二分之一堂課》(简中似乎叫《认识大脑 关于大脑的7 1/2堂课》),第一课就是「你只有一个大脑(而非三个)」。这本书倒是值得一读,推荐之。
其二是行文逻辑。
诚如很多书友提出的那样,这本书的叙事结构是从观点到观点,而非从事实到观点,更别提符合逻辑。
作者读了很多书,在这方面做出了充分的努力。当遇到对他有用的观点时,他就把观点吸纳下来,因此这本书汇聚的是「作者以为正确的观点」而非「正确的观点」。
但附庸的附庸,可不是我的附庸啊!(笑)
诚如第一点所言,由于没有回到第一性原理,去寻找那个正确的论据,作者使用已经被证伪的论据(其实没有论据,只是别人的观点)而不自知,以至于书中的一些观点,甚至是纯粹的臆想。
这就是我所说的误导性。
例如书里写道,「一个人若是没有人生目标,纵然每天有吃、有喝、有书读、有班上,也会像一个迷失的人一样,内心没有喜悦、生活没有激情,甚至会厌恶自己,因为目标是存放我们热情和精力的地方。」
这句话我换一个表述:「一个人若是没有人生目标,那么他就会失去人生目标。因为目标是存放我们热情和精力的地方。」
能感觉到吗?这就是本书最大的问题所在:它几乎都是在用观点证明观点。要论证一个观点,它就引用其他书里的话一句话,或一段名人轶事,而非遵循逻辑——事实——观点的链条。
要知道,其实观点是最不值钱的。
这本书的典型结构是,一段论述,各种引用其他书籍的观点(而非事实证据)+感受,最后用一个「因为」或「就是」引出一个莫名的论点。
例如书里又写道,「……正确的答案往往都是利他的,因为真正长久的人生意义和幸福只能从他人的反馈中获得。」
要知道正常情况下,「因为」后面应该跟一个事实论据,而非又是一个论点。作者把别人书里的一个论点(还是按需选用的)当做论据,然后津津有味地阐述(还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的论点,作为「成长方法论」类的书,当评低分——虽然它在豆瓣上有8.1的评分。唉。
粗略统计,全书一共出现了251个「因为」,平均每章30个以上,相信我,把这些「因为」删掉,全书的价值会提升很多。
还有那些野史故事,有的也颇为无厘头。
例如书里又写道,二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经常在夜晚坐车前往防空阵地视察。一天晚上,他检查完一个阵地后准备离开。当助手准备为他打开车门时,丘吉尔却绕到了汽车的另一边,打开另一扇车门坐了进去。不一会儿,一颗炸弹从天而降,在汽车附近爆炸,差点儿把丘吉尔的车掀翻;如果从助手打开的那扇门上车,丘吉尔可能就丧命了。事后,妻子问丘吉尔为什么要换到另一边坐,丘吉尔答道:『当我就要上车时,有个声音对我说「停下」。上天似乎叫我打开另一扇车门坐进去,于是我就照办了。』」
以此证明潜意识能提前察觉意识不到的风险。
这多少有点过于荒谬了,我告诉您为何丘吉尔能规避炸点,因为在另一个平行时空里,一个叫丘八的指挥官,他听到天上有个声音,告诉他就上手边的车门,然后他被炸死了。——所以大家就不知道这件事。
潜意识的独立性、元认知、正念,这些都是非常好的话题,但全被这种叙事毁掉、浪费掉了。
当然,这本书也不是真的一点都不值得读,抛开事实不谈(笑),第三章「元认知」,第四章「专注力」,乃至第五章「学习力」,算是摘录的最有价值的部分了。其他的就是一些从《刻意练习》、《原则》等的书中摘出来的句子,这些也值得看。
至于作者自夸的本书「无论在大脑构造、潜意识、元认知、刻意练习等基本概念的解读上,还是在自控力、专注力、行动力、学习力、情绪力等具体能力的使用策略(包括早起、冥想、阅读、写作、运动等必备习惯的养成)上,都有相对独到的原理呈现和具体可行的方法提供。」
恕我保留个人意见。
第三章提出的「元认知」,即对思考本身的思考能力,这是弗拉维尔提出的心理学理论,也是当前AI不具备的第三层思维(第二层思维是所谓的system 2)。
第四章提出的「专注力」和第五章达成专注的思维方式,提出了一些具体方法,例如行动时专注于行动的感受——也就是正念的一些技巧啦。如果没有看过之类的书可以看一看,看过就没有必要再看了,这本书也是以摘录为主。
所以如果你本身三观完备(那大概也不需要追求什么认知的觉醒……)那这本书还有一些内容可看,如果你尚且沉溺在「眼见为实」的叙事结构中,并为认知问题所焦虑,那这本书尽量就别看……不如多看点物理、数学和历史,再刷几篇神经科学的科普文。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