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化和应用知识
便签法常出问题
I:附会旧知
人们为什么会附会?因为人们在接触陌生的事物时内心会不舒服,会将新知强行转化为旧知,忽视其中的区别,同时也因为中国学院式教育,在很早的时候就加强了这种附会的能力。
两个事物到底是大同小异还是天壤之别,首先取决于人们对这类信息的熟悉程度,其次和学习能力有关,对细微的区别有多敏锐,就体现了你重复知识的能力有多强。人们这种不就是”***“的反应,本质是一样的思维模式:用”已知“去附会”新知“,于是就以为自己看透了,看懂了。
具备内化和应用知识的一个表现,就是把附会的本能反应升级为界定新知旧知二者边界的理性反应,从而能更深入、更敏锐、更清晰地理解新知,同时还加深了对旧知的认识。
我们的基因里,是习惯表决心或发感慨,多过真应用和真行动的。
A1便签:泛泛而谈
A2便签:决心泛滥/感慨万千
I便签:重述知识的标准
诠释:基本是自己的语言,没有直接用原文文句。
准确:对原文相关知识解读准确
清晰:逻辑清晰,文字精当
致用:将原文知识总结或加工出明确具体的操作方法或建议步骤
A1便签:内化知识的标准
鲜活: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
故事:相关叙事要素基本完整,体现了起因、经过、结果
对应:和原文或I便签的诸要素有明确的对应,成为贴切的案例
反思:无论想到的是一个成功的还是失败的经验,都帮助自己更好理解了这个经验,也更深认识了原文信息
A2便签:应用知识的标准
目标:是否规划了目标?目标是否符合SMART?
行动:行动是否可以拉近现状与目标的距离?具体行动步骤?谁?在哪里?何时开始?频度如何?
关联:是否在使用了原文信息或I便签的方法
可控:都是自己能做到或推动他人做到的吗?能测量做到的程度吗?行动够显性化吗?
【冰箱检测法】
想象我把这张A2便签贴到冰箱上了。
一个月之后,我能判断是否该把它撕下来吗?如果那时我不清楚算不算完成了这张便签,就说明规划得不够可衡量,或不够显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