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感动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我喜欢这种热泪盈眶,心中充满暖流的感觉,热烈清晰真真切切存在在我生命里。
无疑我是一个心思细腻的人,总是能留意到生活中那些最细微的东西。或喜或悲,或美好或险恶。
01
今天去给小学生上课,早上有两个五年级的孩子告诉我说,他们留了一篇周记《暑假中最有趣的一件事》,但是他们不会写,无从动笔。于是我就想方设法的引导他们,开阔他们的思维。
一个小女孩,一个小男孩。小女孩看起来还比较活泼开朗,而小男孩就不同了,很少说话,每次你看到他都是安安静静的样子。连我和他说话,他的声音都那么微弱,有时候我需要把耳朵凑过去听他到底说了什么。
我跟小男孩聊他的暑假生活。
我问他暑假都干了什么?
他跟我说:“写作业,学习”
为了引导他去写这篇作文。我说:“除了学习,你暑假还做了什么?有没有出去玩啊?你觉得暑假让你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呢?”
他想了好一会儿才告诉我,他去了一趟姥姥家。
我知道他明白我在引导他靠拢作文主题,我心想去姥姥家一定相对来说有一些开心好玩的事情。
可是我错了,从他的表情和神情来看,姥姥家的生活也很平淡。
我还是想要竭尽全力的去寻找他暑假里最好玩的一件事。我问他有没有和小朋友一起玩啊?他告诉我没有,只有一个姨姨家的姐姐也在姥姥家,他玩了会儿姐姐的手机。
我说:“那你的姐姐一定不让你玩她的手机,两个人肯定开始了一场抢手机大战。”
我终于看到了希望,他这一刻嘴角终于上扬了一下。
我和小女孩的聊天同样是这样,她们的生活除了学习就是作业,连假期和小伙伴玩耍几乎都没有。
最后小女孩暑假里最有趣的一件事是一个动画片,而小男孩最有趣的一件事是和姐姐玩了一会儿。
02
跟他们聊完后,他们去写作文了。而我的内心久久难以平静。我想起了太懂事的孩子大多不幸福这句话。
我能够理解这里的孩子有很多家庭条件一般,和我一样。父母把所有的期望从小寄托在了孩子身上。想让他们好好学习,想让他们出人头地,想让他们远离贫穷,改变整个家族的命运。
可是这么多这么重的东西全部不留一丝余地的压在他们身上。我觉得很难受,不知道是为了这群可爱的孩子遗失的童年惋惜还是因为自己同样想要竭尽全力去过好生活却总是觉得辜负了父母而感同身受。
一天半的课程,我和他们才仅仅相处了一天半。我不怕特别顽皮的孩子也不怕和老师调侃爱捣蛋的孩子。我只是怕这种懂事的让人心疼的孩子。
上午语文课上完了,其他小孩儿都跑去玩耍了。而这个小男孩拿出了数学练习蹲在外边写作业。我走过去告诉他下课了出去玩会儿吧。他没有说话。
后来我问他:“为什么你这么喜欢写作业啊,你看其他人都出去玩了。”
他告诉我:“他的妈妈让他好好写作业,他喜欢写数学作业。”
我不知道还能够说什么,摸了摸他头,离开了。
03
就像这种家庭的孩子缺少的东西真的太多了。
就拿这篇作文来说,如果眼前我面对的学生不是他们,而是几个父母都有正式工作,家庭条件还不错的孩子。
我想他们会告诉我很多答案,他们会告诉我他们假期爸爸妈妈带他们旅游去了,他们会告诉我他们去了什么地方,遇到了什么好玩的东西。他们会告诉我他们会在楼底下玩耍差点儿打碎了隔壁阿姨的玻璃。他们也会埋怨告诉我爸爸妈妈总是督促他们做作业……
我时常看到我的朋友圈里我一个高中语文老师晒他和他的女儿一起出去旅游的照片,他也时常分享一些他和女儿一起读书的心得。
我不知道老师的女儿以后会变得多么优秀或者也会走下坡路。可是我觉得一个孩子的成长不仅需要自我成长也需要外在条件支持,从而给他更多的保障。
每次遇到这种很乖的小男孩我就会想到我的弟弟,他也是一个安静内向话很小的男孩。本来是少不更事的年纪却早早学会了懂事学会了委屈自己让父母高兴。
04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一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懵懂时期接受到的意识会根深蒂固留在他的心底。
这样的孩子大多是孤僻的。
由于懂事从而早熟,很小的时候如果在学校受了欺负也不会告诉家长。因为怕父母担心,所以选择自己默默承受。长期以往,情绪不停堆积,得不到一个发泄口。渐渐的遇到委屈也总是习惯了往肚里咽。
即使长大了也还是或多或少会如此。人前一副活灵生现的样子,实则深夜舔伤从不会找亲人朋友诉说。想的太多更多的是在意别人的态度,也没有勇气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这样的孩子总是在为别人而活,别人的意识总是会轻而易举的凌驾于自己的想法之上。人际关系以别人的情绪为中心。如果与别人相处稍有不适,就觉得是自己的问题。
小时候因为懂事不敢向妈妈要喜欢的洋娃娃,原因是太贵。
长大后因为懂事,不敢跟男朋友撒娇要礼物,遇到不喜欢的人也不敢跟人轻易撕逼。更不敢不顾一切只为自己而活。
我不知道就像我们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会和别人有什么不一样。可是我知道就像我们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会更加想要向上想要突破阶层的限制变成所有人眼中的卓越。
05
其实只要你愿意努力,世界就会给你惊喜。
一个人18岁以后他就会开始反思自己的各种行为,他也完全可以抛却原生家庭的种种弊端,重新审视自己。
毕淑敏在《愿你与这世界温柔相待》中提到我们要扒开伤口的面纱,才能清楚的看到这些血肉模糊的根因。
对症下药,自我反思。渐渐重塑自己不完善的人格。放弃偏执和孤僻,多去和更多的人交流,不断打开自己内心的屏障和思维的局限。
我们要明白换位思考,理解别人。也要懂得独立勇敢善待自我。
愿我们这些懂事的孩子只懂该懂的事,只为自己而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