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带着学生参加少代会,其中少先队员宣言是由我们学校的学生发表的。
临近少代会前一天队员宣言才真正定稿,留给学生背稿的时间很短,但要求必须脱稿。
第二天我见到学生,问背的怎么样了,她有些不太自信。现场试的时候发现稿子背的不熟,演讲感觉也不尽人意。在场的老师都有些不满意,但是临时换人也是不可能的。
妥协之下决定直接照稿读。可我的心情很复杂,为了不让学生在台上忘词不得不照稿读,但是在全区的大型活动上这样又确实是有些有失学校水准。实际情况是,学生因为上台紧张,本就不熟悉的词更是磕磕巴巴背不出来,如果一味要求反而效果更差,可能会造成台上忘词的尴尬。
再试试,心里只剩下这个念头了。我决定带着学生一起再利用中间开会的时间尝试背诵。根据走台的情况分析,这孩子首先是有些怯场,自信不足,我带着她找到了一个有镜子的卫生间,让她面向镜子练习。给她了二十多分钟时间后,发现效果并不明显,很多地方她依旧背不上来。一时间,我有些心急,说话的语气也显示出了着急的感觉,我告诉她一定要自信,要大胆。但是看着孩子的眼睛,我只看到了迷茫。
静下心来想一想,如果我只是一味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她,我越强烈,她的压力越大,根本起不到任何帮助。
换种思路吧,不能一味的要求,要帮助孩子找问题想办法。我在一旁静下心想了想,决定从发言稿上找找问题。仔细看了稿子我便发现了问题,她记不熟的地方往往是一些不太容易理解的词汇,我耐心地带着她一点一点理解这些词句的实际意义,这样一来她理解了便容易背诵了。在背诵的过程中我又给她加上了一些动作记忆的点,帮助她记忆。很快,一篇稿子背下来已不再是问题。
接下来是演讲的状态和神情语气等,我先给她示范了一次,然后作为观众让她面对我再尝试,这个过程中我一直面带微笑用鼓励的眼神去看着她,出现问题时也是笑着提醒。
大概经历了一个多小时,这篇略显拗口的发言她已完全掌握。但是下楼后看着会场黑压压的观众,她又开始紧张了,她说”老师,我能不能带着稿子,我还是怕忘词。“我了解她的心情,但是也怕她因为紧张而在台上出丑。我先是稳定她的情绪,如果你想带可以带。她拿着稿子犹豫着,我接着悄悄地在她耳边说:”孩子,你可以选择带稿,也可以选择挑战一下脱稿,咱们刚才的练习已经很不错了,你完全可以,这是一次机会,如果你脱稿了以后就不会再依赖稿子,如果你没信心可以看着我,我会在台下用动作给你提示。”
她想了想,同意脱稿。上台后她整体表现不错,不过眼睛确实一直朝我的方向瞄,我一直给她鼓励的眼神也会提示引导着她。
这件事让我印象深刻,尤其是我对她的影响,一开始有些急躁,给她的压力很大但是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帮助。后来稳定心神后,一直给她鼓励,帮助她记忆背诵,找状态,在后来的时间里我一直是用鼓励的话语、微笑的神情与她交流,在身心上她也在放松的状态下练习。
这就是鼓励的力量吧,是微笑和鼓励让孩子内心不再慌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