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的田野教研,我的关注点仍然是在晨诵。
一是我要在学校上一节晨诵课,另外是参加了在郑州举办的以“晨诵”为主题的研讨会。
晨诵的固定流程已经了然于心了,可离上得精彩好像还差一些味道。
在这次研讨会上,有幸看了好几位成熟或不成熟的老师进行的晨诵课展示。
成熟的老师是模范,还未成熟的老师就是现在的自己。看成熟的老师上课只觉得好,还“好”不出所以然来,看“另一个自己”上课,却收获颇丰。
金子美玲的《全都喜欢上》让我印象很深。
老师用十分欢快的语气范读完后,让学生跟读,齐读,男女分段读,各种形式读完后,开始理解诗意。
把“我好想喜欢上啊”这句话拿出来,让学生辨析,好“想”喜欢意味着“不喜欢”。
接着让学生仿写,最后是老师展示自己的仿写:
我好想喜欢上啊,这个那个所有的同学,比如调皮鬼,淘气包,比如邋遢大王。
我都想一个不剩的全都喜欢上,
因为所有的宝贝,都是生命的传奇。
这个流程没问题,老师在课堂设置上很清晰,很有层次,“先读,再理解,再仿写,最后是老师以仿写的形式把诗歌和班级孩子的故事进行编织”。
什么出现问题了呢?
经过干老师的分析,我们发现,老师对诗歌本身的理解不够深入。
“葱,西红柿,还有鱼”我喜欢吗?如果清楚地明白是不喜欢的,那为什么在读的时候,用欢喜的语气读?
老师对孩子的思维不够了解。
二年级的孩子,对文字远不如对声音敏感,如果老师在朗读的时候,用“讨厌”的语气读“葱,西红柿,鱼”,那么孩子一下就明白了“我原先是不喜欢这些的”,而不用从文字上去辨析“好想喜欢”和“好喜欢”的区别。
还有老师最后的仿写,乍看之下很惊艳,表现了老师对孩子的包容和接纳,可是“调皮鬼”“淘气包”“邋遢大王”是谁给孩子起的称号?恰恰是老师自己。
写这些细节,绝对不是要冒犯讲这节课的那位老师,如果是我去上这堂课,我可能也会把这些“错误”全犯一遍!
之所以写这些,是想表达自己忽然对“晨诵”课,甚至是对语文课的一个顿悟。
从开学到现在,两个月以来,我们在努力把课程学得“有模有样”,课堂中的“起承转合”一个都不少。
我们花大量的时间,努力把资源包里的课件理解透,把课件制作者的心思猜透,而却忘了去回归诗歌本身,文学本身,还有孩子本身。
当然,回归的前提是你必须要拥有,你拥有“诗心”吗?你拥有“童心”吗?
做一个好老师需要有教练指导,需要好的课程体系加持,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成为一个执行教练思想,实践课程规划的傀儡。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们的专业性在于我们懂文学,我们懂孩子。这样,课程的重点不会偏离,讲课的方法不会蹩脚。
以这个角度来看,“读书”,“热爱和观察生活”,“和孩子游戏,交流”,都不是要放在备课,督促孩子完成作业之后的次要事情,它们恰恰是最重要的事,因为它们是我们具备诗心和童心的关键,从而也是我们讲好一 堂课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