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忙完家里的事,骑车上班的路上,终于有时间闲下来想接下来一天的事情和安排,想着白天上班空余时间看什么书,回家后有时间的话打算看什么书,在心里这么给自己编排完了,突然有种幸福的感觉涌上心头,这种感觉也不是第一次有,但真的挺幸福。接着脑子里又冒出来史铁生的《我与地坛》,这两个想法搁在一起,促成了我想写一点读书与我的感受。
我原本并不是个爱看书的人,小时候没资源,大了又被电视剧吸引,所以真正喜欢上看书也是近几年的事而己。曾经我也思考过自己开始读书是因为什么事,或者说是什么让自己喜欢上读书这件事的,直到看了《我与地坛》,才更加肯定了自己心里的那个答案-----一个劫,身心的劫。很多人看了史铁生的这篇文章痛了,哭了,感动了,我想这些读者是有同悯心的,情感丰富的,坦白讲这些感受我都没有,我有的是一些感同身受,我相信作者只是写自己的一个经历而己,只是“重生”后对过去的一种记录与纪念,包含着一种成长的认知。
读书是一味药,这药主治精神,而后康健身体,如果身心皆健康,读书也是一样很好的保健品。相信很多人和我同有这样的认识。
都说读书使人开阔眼界,学到知识,这话没毛病,可也有毛病,因为目的不祥。知识大概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不需要原材料的制成品,大脑是制造工厂,如果一定要找出它的原材料的话,这原材料应该叫“思想”,否则就违背唯物论了。知识这个制成品又是奇特的,我们通常称其为精神食粮,如果视它如食品,口味取决于爱好,虽有优劣,可绝不会腐烂变质,也可用来不断复加工……。年少时我的梦想是吃遍天下美食,志向何其远大,终归不容易实现,而今,消化能力已不如盛年,然尝尽天下美食的志向依旧未改,只是此美食亦非彼美食了。
读书是一日三餐,依现在大家的生活条件,自由的选择应该不难了,此餐可以独享,可以贪吃,不用担心消化不了,不用担心长胖,可以长智商长情商,可谓百利也,然如选择不当也会有害,轻则可能拉肚子,重则慢性中毒,损害一生。
古人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此劝学名言至今依然流行,只是真正能通过读书得到黄金屋和颜如玉的必是极少的啊,相比之下,近代人关于读书的解读倒更深得人心,“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高尔基的这段不带丝毫功利性质的话,好像更适用于普通大众。古人教我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希望我们将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结合,学以致用,为己所用。在我的解读里,行万里路应该有两种,除了上述的学以致用,为己所用,还当包含有意境里的万里路。唐诗宋词可以将你带回到袅袅炊烟的江南水乡,可以带你领略大漠孤烟的塞外苍茫,可以邀你欣赏月夜秋色,可以请你站到江边听家童鼻息……;明清小说又可以带你去西天探险,可以带你体验一回侠客生涯,可以带你享尽荣华富贵……;可以冲破世俗谈一场民国的爱情,可以舍身就义当一回革命英雄……;还可以穿越到十六世纪的大西洋彼岸看一场沙翁的戏剧,可以回到十九世纪的巴黎圣母院去寻找那个敲钟人,可以去诺弗哥罗德城探访高尔基的童年,可以和阿米尔一起返回阿富汗开启一段救赎之途,可以去布鲁克林和弗兰西一起“种一颗树”……。如上这般“旅行”恐怕是现在的VR技术也无法比拟的吧?
读书是认知的一种途径,认知的可以是知识本身,也可以是人,是情怀,是生命,是人生……,这些可以统称为智慧的认知,可以悦己,可以明智,可以解惑,使人满足,让人幸福。
读书于我还有如下种种:
读书使我渴望知道以前不知道的知识,是我空闲时打发时间的好方式之一,我需要转移注意力,调整状态的最理想方式,读书是我排谴烦恼的最用效方法。读书于我是种幸福。
读书不多,孤陋寡闻,略有微感,特予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