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故宫学漆器51:描金彩漆包袱式纹长方形盒

故00108743:【描金彩漆包袱式纹长方形盒】

描金彩漆包袱式纹长方形盒,清雍正,高12.1厘米,长22厘米,宽11.5厘米。清宫旧藏。

从稍远处观看,此件长方形盒似由在盒盖中央打结的锦袱包裹着,,走近则会发现,包袱皮其实系用漆灰堆起雕琢而成,表面髹银灰色漆,在菱形网格内用黄、红、黑等色漆装饰朵花、寿字及龟背锦纹。由于制作精巧细致,锦袱的皱褶效果惟妙惟肖,几可乱真。盒盖四角袒露之处采用黑漆描金技法装饰佛手、石榴、寿桃,俗称“三多”,分别寓意多福、多子、多寿。盖内及盒内洒金,盒底髹银灰色漆。构思巧妙,色彩艳而不俗,是这件作品的显著特点。查阅相关文献可以发现包袱式漆盒在雍正年间主要用于盛装眼镜和火镰(包)

雍正朝养心殿造办处档案中制作包袱式漆盒的记录主要有以下二条:

①雍正五年郎中海望奉旨:朕看得尔造办处所进的活计俱是朕交下着做的活计,现今造办处匠役有几百名,何必旷闲?尔等寻些活计与他们做。于三月初十日画得包袱式盒样一张,呈裕亲王看,奉王谕:尔等酌量做。于十月二十九日做得各色彩漆锦样包袱盒九件,怡亲王信郡王呈进讫。

②雍正十年首领萨木哈持出洋漆包袱式盒二件,说宫殿监督领侍陈福传旨:此盒样式甚好,照样将黑、红漆盒做些,画花卉漆盒亦做些。再,盒一件底上有窟窿,不必照此样做。钦此。于十一年五月初一日照样做得漆盒二对,并原样一对,司库常保、首领萨木哈呈进讫。

以锦袱包裹作为装饰题材肇始于清雍正年间,乾隆年间获得进一步发展。除了漆器,传世作品还有铜胎画珐琅包袱纹盖罐瓷胎画珐琅锦袱纹瓶。根据造办处档案记载,乾隆皇帝曾经命令粤海关照雍正款铜胎画珐琅包袱纹盖罐精心仿制了一件,但要落乾隆款,这就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乾隆对锦袱纹的喜爱程度。

撰稿人:杨勇


①旧藏欣赏:

描金彩漆包袱式纹长方形盒

②关键词学习:

三多:为佛手、石榴、寿桃,分别寓意多福、多子、多寿。

火镰lián(包):火镰是一种人工取火的工具,由火石、火绒、火钢、火镰套四部分组成1。火钢是一块硬度不强的钢条,打造成形状如镰刀一般,是火镰的主要部件;火绒在不同地区有所不同,如有的地方是艾蒿的叶子,春夏采下凉干或阴干后揉成絮状,有的地方是“驴扎嘴”野草揉成的草绒,还有的地方用苘杆烧成的苘碳或当地草纸搂成圆形作为火引。

养心殿:养心殿位于内廷乾清宫西侧,明代嘉靖年建。自雍正皇帝居住养心殿后,造办处的各作坊遂逐渐迁出内廷,这里就一直作为清代皇帝的寝宫,至乾隆年加以改造、添建,成为一组集召见群臣、处理政务、皇帝读书、学习及居住为一体的多功能建筑群。一直到溥仪出宫,清代有八位皇帝先后居住在养心殿。

裕亲王:爵位名。其名始于南朝未期。隋代以皇帝的伯叔兄弟和皇子为亲王,唐代以皇帝的兄弟和皇子为亲王,宋明各代一般因袭不改。清代宗室封爵的第一级称为和硕亲王,主要用以封皇子,蒙古贵族亦有封亲王者。是清朝的一个重要封号,属于大清世袭王爵。裕亲王的始祖是清朝世祖章皇帝福临的第二子福全。

第一代裕亲王:爱新觉罗·福全

基本信息:他是顺治帝的次子,康熙帝的异母兄,母亲为宁悫[què]妃董鄂氏。福全出生于顺治十三年(1656年)七月,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六月去世,享年五十一岁,谥号为宪。

封号与职位:康熙六年(1667年)正月,福全被封为裕亲王,并担任议政大臣。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他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与恭亲王常宁分道讨伐噶尔丹,最终取得胜利。

家族关系:福全共有六个儿子,但其中四个早逝,仅剩下保泰和保绶[shòu]两支后裔。保泰和保绶均为侧福晋瓜尔佳氏所出,因此以保泰为大宗。

裕亲王的后续传承

保泰:福全的第三子,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初封为世子,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袭封裕亲王。然而,由于在雍正二年(1724年)因罪被革去爵位,其子也失去了原封的爵位。

保绶:福全的第五子,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去世,年仅二十三岁。雍正二年(1724年),他被追封为裕亲王,追谥为悼。

广禄:保绶的第三子,雍正四年(1726年)袭封裕亲王,乾隆五十年(1785年)去世,谥号为庄。

裕亲王的影响与贡献

裕亲王不仅是清朝重要的宗室成员,而且在军事上也有显著的成就。福全作为杰出的军事统帅,曾率领清军在乌兰布通大败叛军噶尔丹,为清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怡亲王:是清朝的一个重要爵位,最初由胤[yìn]祥(1686-1730)受封,他是雍正帝的弟弟,因其在雍正继位后对朝廷的稳定和治理做出了巨大贡献,深受雍正的信任和器重。胤祥不仅在政治上表现出色,还在军事、财政等多个领域展现了卓越的能力。由于其杰出的表现,雍正破格赐予了胤祥家族世袭罔替(不更换;不废除)的铁帽子王待遇,使得怡亲王成为了一个世袭的荣誉头衔。

胤祥的主要贡献

胤祥在雍正继位后,迅速成为朝廷的核心人物,负责多项重要事务。他不仅管理户部、刑部、造办处以及圆明园禁卫军,还兼管吏部和水务,并负责军机处事务。胤祥在处理政务时表现出极高的效率和责任感,尤其是在西北用兵和治理水患方面,他的工作得到了广泛认可。此外,胤祥还以其廉洁自律著称,尽管雍正多次赏赐大量银两,他总是将其捐献给国家,用于支持军费和其他公共事业。

怡亲王的世袭

胤祥去世后,怡亲王的爵位由其子孙世袭,共传了八代十人。胤祥的儿子弘晓继承了爵位,并在乾隆年间担任多项重要职务。随后,爵位传给了孙子永琅,他在乾隆年间主要在八旗中担任军务。接下来的几代怡亲王也在各自的时期内承担了重要的职责,包括管理内务府、掌管圆明园事务等。直到末代怡亲王毓[yù ]麒,随着清朝的灭亡,怡亲王的世袭也宣告结束。

怡亲王的终结

在清朝晚期,特别是慈禧太后执政期间,怡亲王的世袭罔替待遇一度被废除。这主要是因为慈禧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对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宗室成员进行了打压。尽管如此,胤祥的后代在清朝灭亡后仍然在社会上保持了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

豫亲王:是清朝的一个重要封号,属于铁帽子王之一,历史上有多位豫亲王。

多铎[duó](第一代豫亲王)努尔哈赤第十五子,母亲为大福晋乌拉那拉氏。初封贝勒,后进封为豫亲王,参与多次重大战役,包括攻打明朝、平定李自成的大顺军等。1649年因天花去世,年仅三十六岁。

后代:多铎的儿子多尼(第二代豫亲王)承袭了豫亲王的爵位,参与平定察哈尔布尔尼的战役,表现出色,1661年去世,年仅二十六岁,谥号宣和。

后代鄂扎(第三代豫亲王),多尼次子,袭信郡王,后来被追封为豫亲王。1675年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征讨察哈尔布尔尼,取得胜利,1702年去世,无谥号,追封:1778年被乾隆帝追封为豫亲王。

后代:修龄(第五代豫亲王),第一代豫亲王多铎的五世孙,1770年豫恪亲王如松去世后,修龄袭信郡王爵位,1778年被乾隆帝追封为豫亲王,1787年去世,谥号“良”。

后代:修龄的长子裕丰(第六代豫亲王),1787年袭豫亲王爵位,1803年因林清之变,所属有人参与叛乱,被剥夺爵位。

后代裕兴(第七代豫亲王),修龄次子,1803年袭豫亲王爵位,1808年因行为不检点,被剥夺爵位并幽禁。

后代裕全(第八代豫亲王),修龄第五子,1808年袭豫亲王爵位,1822年去世,谥号“厚”。

后代义道(第九代豫亲王),裕全之子,袭豫亲王爵位,生平信息较少。

后代:本格(第十代豫亲王),义道长子,袭豫亲王爵位,生平信息较少。

后代:懋林(第十一代豫亲王),本格之嗣子,1898年袭豫亲王爵位。

后代:端镇(第十二代豫亲王),懋林之子,1913年袭豫亲王爵位。

信郡王:爵位名。其名始于西晋。唐宋以后,郡王皆为次于亲王一等的爵号。除皇室外,臣下亦可封郡王。清代宗室封爵的第三级称为多罗郡王,简称郡王。

是中国清朝时期的一个封号,属于豫亲王的分支。信郡王的封号最早出现在顺治年间,当时的信郡王是多尼的儿子鄂扎。在清朝的历史中,信郡王一共传了五代。

鄂扎:是第三代信郡王,他在康熙四年(1665年)去世,享年三十一岁。鄂扎在军事上有一定的成就,曾参与平定察哈尔的战役,并在战斗中表现出色,受到了清圣祖的褒奖。

德昭:是鄂扎的第五子,他在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袭封信郡王。雍正年间,德昭担任过左、右宗正的职务。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德昭去世。

如松:是德昭的孙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德昭去世后,高宗让多铎的五世孙如松袭信郡王。乾隆三十五年(1778年),如松去世,被追封为睿恪[kè]亲王

信郡王是清朝豫亲王的一支,历史上共有五代信郡王。信郡王家族在清朝的政治和军事中都有一定的影响力,特别是在康熙和乾隆年间,信郡王家族的成员在朝廷中担任过重要的职务。

司库:官名。《周官·夏官》有司甲,魏以后有库部。唐初亦设库部,后曾改为司库,属兵部,掌兵器卤簿等。元置司库,属户部,掌财宝。清户部、王府亦分别置司库。

卤簿:是国家首脑重大国事活动的典章制度,是集仪仗队、军乐团、舞蹈表演、车辆服务、交通安全、治安保卫等为一体的成文制度,会根据国事活动的重要级别区分等级实施。它一般指古代帝王驾出时扈从[hù cóng](随从,跟随)的仪仗队,出行目的不同,仪式也有差别。自汉以后,后妃、太子、王公大臣出行时也可使用。唐制规定四品以上皆给卤簿。

萨木哈:担任首领太监的职位,负责管理宫廷内部的各种事务,包括物品的制作、管理和呈献等。在造办处的档案中,多次提到首领萨木哈参与了各种物品的交接和呈览活动。

铜胎画珐琅:金属胎珐琅工艺之一。作法是先在红铜胎上涂白珐琅,入窑烧结后,在其平滑的表面以各色珐琅料及金绘画图案,再经焙烧而成。这种工艺晚于錾胎和掐丝法琅,是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在欧洲画法琅工艺的影响下烧制成功的。

盖罐:罐上加盖,俗称盖罐。瓷质盖罐始见于东汉,历代都有烧造,造型丰富。

瓷胎画:亦称珐琅彩瓷,是清代皇室自用瓷器中最具特色的釉上彩瓷。这种瓷器的制作始于康熙晚期,至雍正时得到进一步发展。瓷胎画珐琅的制作工艺复杂,技艺精湛,包括选用纯净高岭土、制作白胎、调色、釉上汇彩等多个步骤。康熙时期的瓷胎画珐琅色彩浓庄重,雍正时期则趋向清淡素雅,乾隆时期则达到了精密繁复的雍容华贵。

粤海关:广州海关的旧称。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在广州五仙门设立。海关辖广东省沿海设省城大关、澳门总口、惠州口、潮州口、雷州口、琼州口、高州口七处关口。首任粤海关监督的是吏部郎中宜尔格图。粤海关在政治、外交、财政收益诸方面的地位非比寻常。成立之后,海关监督一职除几个时间段系由广州地方官兼任外,其余时间都是由朝廷直接任命,且多为满洲皇族出任。粤海关所制定的管理海外贸易的制度和法规集中代表了清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和海关制度。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朝廷指定广州一口对外通商,海关的各项管理日趋繁忙,关税成倍增长,几乎超过从前四个海关(其他三个为:闽海关、浙海关、江南海关)的收入总和。


此文复制备用学习,笔者查询汇总,亦有学习笔记或总结,如有错误或侵权,请您指出,我必删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