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育儿方面有一个很深的感悟,分享给大家。
这个感悟就是和孩子一起开心学习,效果很好。
这个道理其实做父母的都懂,大多数父母应该早就听说过了,但是总有很多父母,包括我在内,一次次地忘记,将它抛之脑后。
我相信大多数父母应该都有过以下类似的成功和失败的体验吧。
正面案例:背《声律启蒙》
我家女儿今年6岁,上中班。 我之前在几个场合听说过《声律启蒙》这本书,知道是国学经典,于是我就购买了这本书,但是,我自己读效果一般。后来我发现“凯叔讲故事”有音频,于是就花了99元购买了音频。 接下来,每天利用洗漱、打羽球等运动时间、睡前时间听音频,每周一篇,连续听七天,我也同时听、同时背。她一点也不反感,没有逆反心理,因为所有的事情都是我先做,并把它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中。
因为她不识字,对文化典故更是一窍不通,所以一般来说都是我比较积极主动,一边听着音频一边看着文字,通常都能比她更早就能背诵。于是,我就见缝插针,利用上班路上、吃饭后,散步时,睡觉前等空闲时间,随时背诵、重复,加深她的印象。她有好胜心,总想背得比我好,比我快,比我熟练,于是,她也会认真听,认真背诵,最后,我们两人都能背得很熟练。
其实,每次到最后都是她比我更熟练,她有很大的成就感,特别自豪,经常主动拉着我一起背诵,“妈妈,我们来比赛背《声律启蒙》吧”,充分享受着碾压我或者指点我的快乐。
另外,她要学小主持人课程,也要背诵诗歌、朗诵、绕口令、相声等,如果哪段时间我不跟着她一起,她也兴致缺缺,而如果我全程跟进,跟她一起背,一起表演,并随时随地跟着她一起复习,她也愿意开心地和我一起回忆、朗诵。 我和她其实都在享受着这个过程。
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学唱儿歌、舞蹈、锻炼身体、学习英语都是如此,只要我配合,真正喜欢、享受这件事,投入时间、精力、脑力,和她一同学习,她也都很积极。而如果我不配合,不能坚持,不能把学习融入到生活中,那么这些活动基本上也就暂停、中止或者放弃了。
下面就讲述一个反面例子。
反面案例:学架子鼓
我家女儿从今年4月份学习架子鼓,因为我听说这是最容易的乐器,比钢琴、小提琴都容易得多。但是,即使这样,她还是不愿意练习,非得哄着、骗着、威胁着、对她发火她才肯练,而且一般都是上课前练半个小时左右。一首《蜗牛与黄鹂鸟》曲子,练了两个月了还是记不住完整的谱子。
我一直也不理解,她为什么不愿意学,总是把这事当作是折磨和痛苦,直到前几天重温李笑来的《人人都能用英语》,其中提到了一个父亲让女儿学书法的故事。
这位父亲自己并不练书法,而女儿也看到父亲书法不怎样也无所谓(却让我练书法──不公平!),这种“无声的事实”是很强大的,强大到绝不可掩盖的地步。
这个故事也让我警醒,我家女儿不愿意学习架子鼓,其实可能也是基于同样的道理。我从来没有跟着她一起学,她心里也觉得不学无所谓。 于是,我决定以后和她一起学这门乐器,练习架子鼓,我也能够增加一项技能。这对于她对于我来说是双赢。我要做个好榜样,向我女儿证明,我也一直在学习,尽管困难,我也不放弃。
最后也以李笑来的话结束:
为了让孩子自然而然地学,父母就应该跟孩子一起学──我的意思是“真学”,而不是做做样子。如果,你坚信英文(或者其它技能)有用,一定会有所挣扎;只要挣扎,就一定会有进步;只要有进步,就一定会开心,相信我,开心是传染性非常高的。当然,如果发现自己确实做不到,那么,请你也别对孩子有太多要求,随他去吧,看他自己的造化。
和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