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无法改变的;给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赐我智慧,分辨这二者的区别。
看完这本书最直接的感受,是我的内心被书中的观点狠狠地戳中了。正如作者之一的岸见一郎所说:如果有人认为难以接受阿德勒思想,那是因为这种思想是反常识观点的集大成者,而且要想理解它也需要日常生活中的实践。
在拿到这本书之后,请千万不要被心灵鸡汤似的书名欺骗。全书展示的思想来自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他作为正经科班出身的奥地利精神病学家,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有“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之称,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书中展示阿德勒思想被译者评价为:在这个时代,阿德勒思想更能够给予人们奋发向上、完善自我的“正能量”。
这本书由我的朋友推荐阅读。当时我与书中的青年相像,都被诸多烦恼缠绕,渴望将纷繁复杂的世界理清,寻找幸福。本书开篇的观点便将我牵住:世界极其简单,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我变成了书中的青年,借着与哲人“对话”的形式,我内心的观点不断受到冲击。本书绝妙之处还在于,作者不仅提出了独到见解,同时还给出了具体对策,这对于阅读这本书就是想立刻获得解除烦恼方法的我来说十分具有帮助。
书中的观点众多,每一个都值得细细思考。这也是给自己下达的一个任务——这本犹如人生指南般的教科书需要反复阅读,文中的每个观点都值得单独拿出来更详细的讨论。这并不代表此刻的我成为坚定的阿德勒思想的追随者,我只是作为对心理学、哲学有浓厚兴趣的好奇者,对于脑袋中出现的另一种声音,给出了一个观点辩论的平台。
在试图理解阿德勒思想之前,我得再重申一句作者的观点:要想理解它也需要日常生活中的实践。这句话后面再补充一句阿德勒本人的话:“必须有人开始。即使别人不合作,那也与你无关。我的意见就是这样。应该由你开始,不用去考虑别人是否合作。”
引言
本书因哲人的一句主张开始——世界极其简单,人们随时可以获得幸福。文中的青年如同每一个充满负能量那部分的我们,正被诸多烦恼缠绕,在他眼里,世界是矛盾丛生的一片混沌,毫无幸福可言。
辩论由“世界是否简单”这一问题开始,哲人说出了他的观点:人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问题不在于世界如何,而在于你自己怎样。需要提醒的是这里的“主观世界”极其重要。与“主观世界”相对的是“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的经历、感官对外界事物刺激的感受;主观世界包括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对客观世界的情绪与态度。我们不仅要理解二者的区别,更要明白后文的辩论其实是在“主观世界”这一范畴内展开的。
“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你所看到的世界不同于我所看到的世界,而且恐怕是不可能与任何人共有的世界。”我们不得不承认主观世界的存在。如果没有人类,客观世界遵循其固有规律运行着,这里的客观世界是简单的。但我们人类看到的世界其实掺杂了主观能动性的因素,对世界的解读多了更多可能性,因而变得复杂。所以这里的世界准确来说是一个主观的世界,也就不可能是与任何人共有的世界。
这句话是我被这本书第一次戳中。如果按照这种说法,我心中的烦恼更多是自我主观造成的结果,如果换一种状态,换一个解读方式,烦恼可能就不存在了。由此,后文引出“人是否可以改变”这一全书辩论核心,哲人作为正方持有“人可以改变”观点,青年作为反方持有“人无法改变”观点。
“问题不在于世界如何,而在于你自己怎样。”哲人在自身观点基础上指出这是“勇气”的问题。“也许你是在透过墨镜看世界,这样看到的世界理所当然就会变暗。如果真是如此,你需要做的是摘掉墨镜,而不是感叹世界的黑暗。摘掉墨镜之后看到的世界也许会太过于耀眼,而使你禁不住闭上眼睛。或许你又会想念墨镜。即便如此,你依然能够摘掉墨镜吗?你能正视这个世界吗?你有这种‘勇气’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