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了3个月精准表达,我终于摆脱了“写了等于没写”的尴尬

练了3个月精准表达,我终于摆脱了“写了等于没写”的尴尬

之前写东西,总陷入一种怪圈:洋洋洒洒写了几百字,回头一读,发现全是“正确的废话”——说的都对,可就是没讲透核心,读者看完大概率会想“所以呢?”。直到跟着柳一一老师的思路调整,才明白问题出在“没先把话说准,就急着把话说美”。

最开始写亲子类文章,我总爱用“母爱是伟大的”“孩子的成长需要陪伴”这种大而空的句子。有次发出去,表姐评论:“你到底想分享什么?是陪孩子写作业的技巧,还是怎么平衡工作和陪伴?”我盯着屏幕半天说不出话——自己都没搞清楚要表达什么,怎么指望别人get到重点?

后来我照着老师说的,从“删万能词”开始练。以前写“孩子今天很开心”,现在会改成“孩子拿到手工比赛奖状,蹦蹦跳跳跑到我面前,举着奖状的手都在抖,眼睛亮得像装了星星”;之前说“老公帮了我很多忙”,现在会具体写“我熬夜改稿时,他悄悄热了牛奶放在桌边,还把孩子哄去睡了,让我安安静静写了两个小时”。把模糊的形容词换成具体的动作和场景,文字一下子就有了“实在感”。

逻辑这块,我也下了笨功夫。老师推荐的《高中议论文难点突破》,我每天睡前读几页,遇到分析逻辑漏洞的短文,就拿出草稿纸,先自己画“论点-论据”关系图,再对照书里的解读找差距。记得有次分析一篇关于“坚持”的短文,我一开始没发现问题,后来跟着书里的思路一捋,才明白作者用“运动员靠天赋夺冠”的例子,根本支撑不了“坚持比天赋重要”的论点——原来我之前写文跑题,也是因为犯了同样的错!

慢慢练下来,变化真的很明显。上次写“陪孩子学诗词”的感悟,我不再说“学诗词对孩子有好处”,而是具体写“我带孩子搞懂‘明月’‘杨柳’这些常见意象后,他读‘举头望明月’时,会主动说‘妈妈,这里的月亮和奶奶家的一样圆’”。文章发出去后,好几个宝妈评论说“感同身受”,还有人问我具体怎么教孩子记意象——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反馈。

现在才懂,写作不是“炫技”,而是“沟通”。先精准地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让读者能轻松get到你的核心意思,再慢慢琢磨怎么让文字更生动、更有温度,才是正确的路。那些看似“不费力”的好文章,背后都是“先准后美”的踏实打磨。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