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年的我,在种菜种地中,我看到了向上的生命力

这是一个70后姐姐的碎碎念,喜欢读书写作,退休后闲靖少言,不慕荣利。

最喜欢的是写作时间,可以一个人静静地在书斋中,把这一天的听见、遇见和所思所想给各位汇报,付诸文字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审视、梳理的过程。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虽说一个普通的退休小女子,也没啥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无非种地种菜,读书写作,洗衣做饭,但我觉得仍要记录,一个人生命的厚度也许就在记录中显得丰盈,不那么单薄吧!

因为要记录,就会用心体察,就会生出无数的好奇心和敏感的触角,去看、去想、这样的日子很充实,也很有趣。

昨天写的《济南东城:林立的高楼缝隙里,竟藏着一座 1400 年的灵鹫寺》有好多小伙伴留言和关注,说实话,我也不懂寺庙,我只是把我眼睛看到的白描下来。

最近大家都在吃少林寺大和尚的瓜,我看到昨天润总的发言,他的视角很奇特,他说,佛门CEO释永信,只是寺庙1500年来的一个缩影。他不是凭空出现的,只是站在了转折点上,用我们这个时代最熟悉的工具,把一个延续了至少千年的商业团体,推向了某种极致。他不是开创者。但他可能确实,是那个油门踩得最凶的人。

再看城中的灵鹫寺,为什么会有如此衰败景象,也许是因为从物理上 、气场上,就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一说起归隐,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终南山或深山老林。

虽说有大隐隐于市的说法,毕竟大部分人都做不到。我们很多行为都是环境的产物,比如每天手机不离手,闲来就刷手机,明知道把注意力消耗在没有价值的事情上,既伤眼睛,也伤颈椎,却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摆脱。

我也是,目前我的解决方案是尽可能到户外,运动、读纸质书,或者干脆去种地。

今天早上,继续跟着先生到梧桐院子,现在基本保持隔一天去一次百草园的节奏,我喜欢有规律的生活。


刚下过雨,百草园的地还是比较湿,就在小田埂上来回走走,看着蔬菜在肆意生长,焕发蓬勃的生命力,心生欢喜。

先生又种了两垄毛豆,我也不知道这个时候种毛豆是不是有点晚了,纯粹是实验田了。

西葫芦再有几天就可以吃了,而黄瓜还是弯弯的样子,有一根已经扎到地里去了。

姐夫说,这第一根黄瓜不会长得很大了,可以采摘了。一共摘了两根小黄瓜,几个人分着生吃,脆生生,还有甜味,果然是自己种的就是好吃。跟超市里又粗又直溜的黄瓜,像是两个物种。

地瓜秧也太厚太密,可以采摘些。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种菜,因为从播种、育苗、一点点长大、加持了种菜人的劳动,加持了时间,还有自然环境中的阳光、空气、水份,一切都向着确定性的收获发展,真好。

地里比较湿,也不适合干活,就到山上转转吧!

道狭草木长(zhang),夕露沾我衣。我一直念chang,后来小伙伴给我纠正,应该念zhang,今天终于彻底明白了。

草木葱茏,茂盛生长,已经将小路掩盖了。

那就附近村里转转吧!看到一个隐蔽的院子,好像是超大的别业,一进门就看到一棵木瓜树,此木瓜非彼木瓜,为些专门写过《宣木瓜:秋日闻香果》,感兴趣的可以读一下。

还有一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陋室,何陋之有。

把带回来的地瓜叶,在婆婆的亲手指导下,放了点盐、油、拌点面粉,蒸着七分钟,凉透后,就着蒜泥吃,好吃!

感谢您的阅读,我的文字是一如既往的陪伴,让我们一起把余生过得很诗意。

如果您也喜欢,请点小红心加持,让更多的人看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