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挨打是《红楼梦》中的重要情节,挨打的缘由有两个:一是与戏子结交并交换信物,二是跟王夫人的丫头金钏调笑。
其实,跟戏子结交并不算是过分的事情,交换信物也不是什么多么了不起的大事,之所以被人找上门来当面揭穿,是因为宝玉结交的这个琪官是忠顺王爷十分看重的人,琪官跑了,王爷找不到他,只好派人到贾府来查问宝玉。
而宝玉跟金钏的关系,其实并没有逾矩,他们只是在一起调笑了几句而已,——那几句话,真的也没有什么不堪之处,只是,王夫人不依不饶,才酿成了严重的后果。
而王夫人执意要严肃处理金钏,也是有隐衷的。在这个情节中,原文中是这样描述的:王夫人固然是个宽仁慈厚的人,从来不曾打过丫头们一下,今忽见金钏儿行此无耻之事,此乃平生最恨者,故气忿不过,打了一下,骂了几句。虽金钏儿苦求,亦不肯收留,到底唤了金钏儿之母白老儿的媳妇来领了下去。
王夫人“从来不曾打过丫头们一下”,也可以算得是宽厚之人了,可是,为什么“此乃平生最恨者”?
按常理来推断,一个人的恨不会是无缘无故的,她恨这样的事情,很有可能是为这样的事情而吃过亏。她一个正室夫人,在这类事情上吃亏,会是怎样的?
看看贾政此时最为宠爱的赵姨娘,我们就可以猜出七八分。贾政年轻时,赵姨娘有可能就是凭这样的手段才从丫头攀上去的,而且,赵姨娘也为贾政生养了儿女,在她的女儿探春已经成年之后,还跟贾政的的感情十分亲密,比王夫人这个正牌夫人更得宠。所以,王夫人才会对这样的事情特别地敏感。
在《红楼梦》的情境中,贾府的奴才分为两种,一种是像平儿袭人等这样,只有她一个人在贾府当差,她有家人跟贾府没有关系,这是“外头的”;
另一种是像金钏鸳鸯这样,因为父母都是贾府奴才,她和妹妹从生下来就自然也是贾府的奴才,这是“家里的”。
赵姨娘是“家里的”,这一点从后文中可以看出来:探春当家理事时,赵姨娘的兄弟死了,探春查了旧账,知道了对于丧事的处理分“家里的”和“外头的”,就按“家里的”给了赵姨娘二十两银子。赵姨娘这个人是从“家里的”丫头升级为姨娘的,又能够得宠多年,处处跟王夫作对,难怪王夫人心里不痛快。
更让人心塞的是,赵姨娘是贾府中最为“着三不着两”的人,连下人们中都有很多人看不上她,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人,比自己得到了丈夫更多的信任和依赖,贾政宁可倚重于这样一个人,也不愿跟自己有太多的交流,这些,让王夫人怎么能不气恼?
此时,眼前的这个金钏,也是“家里的”丫头,看到她跟宝玉亲密地开着玩笑,王夫人当然有所触动,所以,她对金钏采用了极为严厉的处罚手段。
金钏这个丫头也完全是咎由自取,作为王夫人贴身丫头,她竟然不知道王夫人的心病,还敢当着她的面跟她的儿子玩笑,她的被逐及至于丧命,说起来可怜,却也是由她自己的糊涂造成的。
而王夫人的失智之举也给自己带来了不良后果:自己的儿子被打,就是因此而起的,而赵姨娘母子必然为此而十分开心,这是十分直接地亲者痛而仇者快啊!再有,王夫人的两个贴身丫头是亲姐妹,金钏死了,玉钏怎么可能还跟她十分亲厚?就是其他的丫头,在看到她的冷酷无情之后,也一定会寒了心,王夫人从此就真的变成孤家寡人了。
“平生最恨”什么,往往就是在什么事上栽倒过,要是不能及时地调整,可能还会更重地栽倒在这一件事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