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问熊先生》(玛乔丽•弗拉克 著 /任溶溶 译)
“礼物”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它可以是物品,也可以是由此产生的情感,或仅仅是一个心意,总之,答案有很多。可是有一种对于“礼物”的解读很特别,我想我们还是随小男孩丹尼去树林里找熊先生问问吧……
丹尼的妈妈要过生日了,丹尼想:“送她什么好呢?”,带着问题的丹尼想要找到最佳答案:一个合适的礼物!一路上,他先后遇到了鸡、鹅、羊……,尽管朋友们都很慷慨地愿意奉献,但对丹尼而言这些礼物都不合适。于是,他听从大家的建议独自去找熊先生问一问,他一路跑到山上,走进树林。最后,终于见到了熊先生,并把一份最适合的礼物送给了妈妈。
《问问熊先生》的故事简单而质朴,就内容而言算不上格外的光彩夺目、引人入胜,但它却能用自带的节奏感巧妙地引出一个又一个小悬念,能让我们享受到图画书翻页的乐趣,自然而然地过渡到最后的惊喜和由此及彼的感动。不过我最想说的不是故事中而是故事后,一本书的精彩应该不止于书,合上书,能让人回味,让人想象,让人总想要说些什么,这种可意会也可言传的价值本身就给了我们无穷的意象空间和影响,即使它最终不被公认为“经典”也足够称得上是“精品”了。当然我们不必非要去评价一本书是经典还是精品,我只希望能在合上《问问熊先生》这本书以后,可以很自然地说说“礼物”这件事。
再读读丹尼选礼物的过程,一路走来有很多选择但这些都不适合,就连妈妈都没有猜中最后收到的竟然是原本并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去寻找的拥抱,可是丹尼去寻找了,这个拥抱就被赋予了特别的内容,这个内容就是心思——想的心思、爱的心思、寻找的心思……。读完这样一个故事,从此以后当我再次收到礼物的时候,我想我一定会欣喜于礼物,欣慰于情谊,同时更感恩于对方选择礼物的过程吧!因为“礼物”不仅是观,还是由观而感,更是产生观感的路途,以及为此出发的心情或勇气。
“礼物”是一个开放的命题,每一个答案背后一定也会有很多令人感动的故事,熊先生不一定会告诉我们答案,但是《问问熊先生》一定会说些什么……
伴读者:王卉 2017/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