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和大家聊聊《资产负债表——科目分级》中的经营性资产科目——存货。存货是企业以出售为目的所持有的商品,也叫产成品,除此之外,尚处于加工过程中的在产品,以及生产商品所需的原材料,这些都是存货。
一、分类
存货的账面价值,主要包括原材料、人工费用和制造费用,其中制造费用又包括折旧费、水电费、维修费、停工损失等等,这些分摊到单个产品上,计入存货账面价值。
这里只是简要说明,其实每家公司对存货的分类,在财报里面写的特别详细,这里说一下怎么看在哪里看,以后看多了,自然对这些概念性名词含义烂熟于心。
方法一:通篇搜索“存货”逐一阅读,会找到想要的答案;
方法二:财报最后一节为财务报告,其中第二小节“财务报表”,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即三大报表,接下来第五节“重要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下面会详细描述存货的分类,存货计价方法,跌价准备等等。不仅仅存货,其它的比如固定资产、长期股权投资都有相应说明。
如下图,附注中对于存货分类、跌价准备都有详细的披露。
二、分析
存货的跌价准备这块需要认真阅读,在网上多搜寻线索,比如目前市场的原材料价格,产品的供需关系是否发生明显变化,跌价准备计提的比例与同行对比是否合理,是高估了还是低估了,结合实际情况做定性分析。存货的跌价准备,计入利润表的资产减值损失,像之前所讲的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计入利润表的信用减值损失,这些都会影响当期利润。若发现没有按照实际情况计提跌价准备,要考虑是否有做高利润的嫌疑。
这里顺便提一下存货跌价准备和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转回。如果导致存货跌价的因素消失,如市场价格回暖、产品需求增加等,存货的可变性净值高于其账面价值,那么可以在原计提的跌价准备范围内(不可高于跌价准备的金额)将存货的价值加回来,增加存货账面价值,减少利润表中的资产减值损失,增加利润。
应收账款坏账准备转回,简单说就是坏账又要回来了。比较复杂的是计提或转回对税务的影响,当企业按照会计准则计提坏账准备,但税法规定该部分暂时不能税前扣除,就会形成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也是资产负债表中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形成原因。例如:A企业当年计提坏账准备 100 万元,所得税税率 25%,但税法不允许当期税前扣除,那么这 100 万形成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 100 × 25% = 25 万元。以上是对《资产负债表——应收票据、应收账款》的补充。
扩大产量增加毛利率
存货的成本由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构成,固定成本指固定资产的折旧、人工工资,这些不会因为生产数量的增加而变化,可变成本指原材料成本、单品包装费。生产的越多,摊销到单品的成本就会下降,就是所说的规模效应,比如总生产成本20,000元,其中固定成本10,000元,可变成本10,000元,生产产品10,000件,单品成本2元售价4元,毛利为50%。如果错误预测市场需求,生产20,000件,那么单品成本 = (固定成本10,000元 + 可变成本20,000元 )÷ 20,000件 = 1.5元。虽然毛利率提升为62.5%,但增加了10,000件存货。
所以毛利率的提升,不一定是企业竞争力提升或成本下降了,可能是存货增加造成的,存货增加滞销,可以按照偏悲观来看待,如果是预计未来原材料涨价,因为囤货而导致存货增加,可以按照中性来看待。
提到原材料价格波动问题,又引入套期保值业务,也常在财报中看到它的身影,怎么理解呢?举个例子一家豆制品公司,需要购买大豆作为原材料,由于企业自身或季节性原因,准备一个月后再购买大豆,但当前的大豆的市场价格,根据公司的核算,认为是一个非常合适的购买价格。一个月之后大豆价格如果下降了,那么对企业来说是好事,可以低价买入,但如果价格上涨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就会上升,进而可能影响当期利润,怎么处理呢?企业可以在期货市场看多买入大豆期货,一个月之后,期货市场大豆上涨,看多买入的收益可以抵消购买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成本,反之亦然。套期保值主要目的是企业为了稳住生产成本(原材料部分)不受市场波动影响,进而保证企业利润的稳定。
过期与保值
存货不仅看报表中的纸面数据,还要关注这些存货属于什么性质。对于科技行业,存货的跌价减损是比较严重的,对于中药行业保质期相对较长,而对于白酒行业,没有保质期不涉及这些。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更倾向于存货的保值率非常高的行业,定性分析主要看保值率如何,保值率不强,确定性就不强,存货跌价会造成波动性,造成投资的亏损。
三、造假
存货周转率
绝大多数上市公司造假,都是针对利润表,一方面利润表确实很好调节,比如年底让下游经销商增加采集订单,增加营业收入;固定资产的折旧,长期待摊费用人为调低,减少费用;这些算是合理的人为调节,不算是造假。另一方面,市场非常重视企业的利润,市盈率这些。
有些企业已经无法靠合理的调节做高利润,可能就会走上虚增利润的造假之路。虚增利润,不增成本,企业的毛利率会变得特别大,很容易被别人识破,所以还伴随虚增成本,营业成本的增加,如果存货不变,对应的存货周转率就会变大(存货周转率 = 营业成本 ÷ 平均存货)。一般来讲,存货周转率越大,代表存货流动速度越快,存货转化为现金或应收账款的速度就越快,会增强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及盈利能力,是一个好现象。但上面这种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去查找线索:
- 存货周转率是否最近几年极不稳定,上下横跳;营运能力的提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固定资产周转率是否都会同步提升;
- 真实的扣非净利润增加,会伴随着产业规模的扩大,也就是资产负债表中的总资产会增加;
- 企业规模的扩大,对应现金的流入流出也会增加,可以根据现金流量表进行验证。
农林牧渔的存货
存货里面有一个细分的领域很容易造假,就是生物资产,这种资产一般会出现在农林渔牧行业,包括动物、植物,如猪牛羊、海参王八、蔬菜树木等。
这种生物资产之所以容易造假,就是因为他的价值判断难度很大,猪、牛、羊也许还可以大致清点一下,但是水里的鱼、王八、海参,总不能让审计下水去数吧,这些不但难以盘点数量,没法测量大小,甚至连是否存在也不好确定,只能根据相关票据以及经验判断。比较著名的造假案就是蓝田和獐子岛。农业股造假成本最低,王八跑了,扇贝逃了,猪饿死了这种事情还会一直存在。另外它们普遍是周期股,股价波动也大,对个人来说是不会碰的。
除此之外,软件、集成电路、生物科技也是造假的高危区域。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存货不仅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还与市场供需、企业经营策略紧密相关。投资者在分析存货时,应结合行业特性、财报数据、市场趋势,以及企业的管理能力,综合判断其合理性。同时,要警惕存货造假的可能性。要理解数据背后的逻辑,比如存货增加是因为市场需求旺盛而囤货,还是滞销?跌价准备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利润操纵的嫌疑?不同企业、不同行业的存货特性不同,投资者需要建立相应的分析框架,才能更好地识别风险,抓住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