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细心也许就会发现,人与人交往的过程当中,大部人在聆听的时候并不是想理解对方,而只是为了做出回应。这种人要么正在说话,要么准备说话,不断用自己的有色眼镜过滤一切,用自己的经历理解别人的生活。不晓得,只有自己首先真心实意的寻求了解对方,然后才有可能引起对方的兴致了解你,愿意毫无保留为地你敞开心门,接受你的建议。
生活中太多人以为自己真理在握,一副过来人说法的滋味,这容易导致作者所说的自传式的回应,即对旁人的意见只有接受跟不接受,依自己的价值观探查别人的隐私,以自己的经验来提供忠告,根据自己的行为与动机衡量别人的动机与行为。殊不知,世人的经历都是独一无二的,你的经验不一定适用。而即便你真是对的,如此以自我为中心的回应也还是容易另别人无法畅所欲言和开诚布公,非但影响不了他人,自己还容易受挫,以致感慨“好心被当成驴肝肺”,“好人不易”。这又是何必呢。
别人不愿意听你的建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你没有给人家足够的“心理空气”,你那自以为是的姿态,关上了通往他人内心的大门。用作者的话来说,“即便我内心知道需要你的劝解,但仍对被别人影响感到愤怒和抵触。”依作者的观点,人与人交往过程中“除非你被我的个性所影响,否则我不会理你的建议”。因此,如果你想要养成真正有效的人际沟通习惯,首先你要有能让他人信任和开怀的人格,在此基础上培养移情聆听的技巧,然后建立情感账户来实现心与心的交流。最后要学习适当的表达方式,即以一种理解别人思路和担忧的前提下表达自己的想法,那么你的话可信度很可能会大大增加。
只不过说来简单,操作着实不易,是对一个人修养的极大挑战。因为相比简单粗暴的用自己的有色眼镜过滤一切而言,“移情聆听“意味着你做好了被影响的准备,想要深入了解对方,即在影响对方前,你自己必须先被影响。这是需要你自己本身有足够安全感的,否则容易迷失掉自己,委曲求全。
具体到日常生活中一对一亲密的人际关系上,作者说“如果你真正爱一个人,那么花时间了解对方将有益于今后的坦诚相待,这样一来,很多困扰家庭和婚姻的问题都将被扼杀在萌芽状态,没有发展壮大的机会。即便有,充足的情感账户储蓄也会让问题迎刃而解”。“当我们真正做到深入了解彼此的时候,就打开了通往创造性解决方案的第三条路的大门,即我们之间的分歧不再是交流和进步的障碍,而是通往协作效应的阶梯“。
到这我才懂得还有好长的路要走,还有好多的事可以做得更好。就如作者的建议,“你是否能够对身边的人说,读了这书才发现,我从未真正听过你说话,但今后会尽力而为,可能起初不会做得很好,希望你助我一臂之力”。
哈,虽然至今没有小对象,但还是有其他方面可以努力的。勉之,无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