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经行动775/1001(17.11.21)
引言
上一周二微课分享讲了“双赢思维”,它的前提是,“理解他人”;而理解他人的前提是,“倾听”。但很多人其实并不真的懂得什么是倾听。
咱们都知道,纯理论的东西向来晦涩,不易让人接受。所以,今天我们先从两个故事开始:
故事汇1
举个案例:小张是一个产品经理,在一次项目需求会上,他的发言分为三个环节,并且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当小张刚刚讲完第一个环节的时候,却被小李打断了,原因是小李对这段内容不是很理解。不理解的原因其实是小张的后两个环节还没有讲完,讲完就会理解了。各位有没有自己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被打断的经历?
那自己有没有过打断别人说话的经历呢?
好像是没有,其实都会有,你之所以感觉没有,原因是在我们打断别人讲话的时候,自己很少能意识到。
而别人在打断自己讲话的时候,印象就会深刻。
打断对方讲话的一个主要原因是,你对对方的发言产生了疑问,或者是异议,或者是反对。并且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打断了对方。
在打断对方讲话的时候,实际上是不是就可以理解为我们并没有理解对方的真正用意。就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换句话说就如同,对方指了一下杯子,你就理解让你喝水,然后你就说“我不渴”,其实对方并不一定是这个意思,那到底是什么意思?你听对方讲完就知道了嘛。
那倾听对方讲话,你就能真的理解对方的用意了吗?你就能真的了解到对方的想法了吗?那想要规避这样的偏差的方法应该是什么?
答案稍后揭晓,让我们继续往下看.
咱们再看一个事例:
故事汇2
假如你不舒服,去看医生。医生问你,“哪里不舒服啊?”
你说,“我从昨天开始呕吐拉肚子”。
医生说,“你这个病啊,是这样这样滴…巴拉巴拉讲一堆。要注意…巴拉巴拉又讲一堆。我给你开个药,先吃几天试试看。”
你会怎么想?
我是不是遇到一个江湖骗子啊?
“医生,你一点检查都不做,就凭我一句描述就能给我定性。至少让我伸一下舌头看看我的小舌头什么的吧? 还让我吃几天药试试看,你当我是小白鼠呢?”
医生说:“哎,我替你省钱,你还不乐意了。我看的病人比你吃的盐都多,你那么牛掰,别来医院啊。”
你听完这个故事,一定觉得很滑稽。因为这个医生在诊断之前,就开始了治疗。
试问:一个不诊断就开药方的医生可以让你信任么?
这两个故事,有一个的相同点:矛盾双方都想表达自己,但都不理解对方,甚至都没有想去理解对方的意愿。
提问:
除了物质,人类最大的生存需求源自什么呢?
心理,即被人理解、肯定、认可和欣赏的心理需求。这是人性的需求,所以对于一个沟通高手来说,必须懂的人性哦。
那就要做到先理解别人,先诊断、后开方,其实做到这些似乎并不容易。
重点来了:知彼解己
史蒂芬•柯维说,从独立期,走向互赖期,并获得公众成功,你需要养成一个重要的习惯:知彼解己。这里有个重点,先理解别人,再表达自己。
那怎么才能养成,有效倾听的“知彼解己”的好习惯呢?
今天重点要分享——“移情聆听”,意思就是,先认同对方的情感,感受他的情绪,体会他的快乐、愤怒、痛苦和无奈,然后再去聆听他的想法。简单讲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这是一种为人处事的态度,同时也是一项可以习得的技能,是“知彼解己”的关键。我们都知道要做到这点,真的非常难,但还是有方法可寻的。
1. 不使用“自传式回应”
自传式回应就是,随便一个话头接过来,都能谈自己半小时,或者用自己的价值观、对事情的有限认知,轻易地给出建议。
你身边是否有这样的人:当你表达一个想法,还未付诸行动的时候,有四种不同的回应方式:
“你别说了,我坚决不同意你的建议”。(令人不能畅所欲言)——价值判断型;
“为什么你一定要这样做?这样做有意义吗?怎么做,最根源的动机是什么?”。他们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追根问底——追根究底型;
“我当年也有过同样的人生阶段,你应该这样这样做… …”以自己的经验提供忠告——好为人师型;
“别以为我不知道,你这么做,纯粹是为了个人利益”。他们不深入了解情况,妄断别人的动机——自以为是型。
如果用以上四种 回应方式,有什么弊端呢?
是不是直接阻碍自己倾听别人,阻碍自己理解别人了?
2.把心放到对方身上
你是否经常会有"怎么就没有人懂我,没有人理解我的感受呢"这样的想法?
有这样的想法,是不是很普遍?
有没有发现,我们通常把让别人理解自己放在首位。
难道这样做不对么?
那么没有什么不对,只是他会让自己心固步自封,大部分人在聆听时并不是想理解对方,而是为了做出回应,不断地用自己的模式过滤一切,用自己的经历理解别人的生活。
那么如何做才能是有效的沟通呢?共四步:
第一步,当然是学会聆听。
五个层次的聆听:
1)充耳不闻,压根就不听别人说话;
2)装模作样,“是的!恩!没错!”
3)选择接受,只听一部分。(通常儿童的喋喋不休会让我们采取这种方式)
4)聚精会神,努力听到每一个字;
5)移情聆听。
移情不是同情。据专家估计,人际沟通仅有10%通过语言来进行,30%取决于语调与声音,其余60%则得靠肢体语言。
因此,在移情聆听的过程中,不仅要耳到,还要眼到、心到: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体会。
倾听是为了理解,是心和心的深刻交流。
第二步,用自己的方式,帮他做个总结,即复述:比如,我刚刚听到的是……我不确定我理解对了没有,你是不是在说……等等,这会帮你,也帮他感受到,你开始理解他了;
第三步,呼应他的情绪:比如,你觉得很无助……你很担忧……等等,这会帮你,也帮他感受到,你已经进入他的心,理解他的情绪;
第四步,你再用自己的语言,把对他问题的理解,对他情绪的感受,确认一下。你们此时,就站在一起了。
你会发现,有时你已经不需要提建议了。就算依然需要,你的建议会更有价值。就算和原来一样有价值,他的接受度都会高很多。
当然,你也需要足够的智慧判断,什么时候重复、总结、呼应。也许有时候这些都不重要,你只需要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仙子,呆在那里静静的聆听,就已经足够。
举个栗子:
正确的沟通方式——移情聆听,至少包括四个阶段:
儿子:“上学真是无聊透了!”
第一阶段:复述语句。(能使人专心聆听)
父:“你已经受不了了,觉得上学太无聊。”
第二阶段:加入解释,纯用自己的语句表达,但仍用左脑的逻辑思考去理解。
父:”你不想上学了。“
第三阶段:渗入个人的感觉,右脑发挥作用。此时听者所注意的已不止于言语,也开始体会对方的心情。
父:“你觉得很有挫败感。”
第四阶段:既加以解释,又带有感情,左右脑并用。
父:“你对上学有很深的挫败感。”
运用第四阶段的方式沟通,不仅能了解对方,更能帮助对方认清自己,勇于表白。
儿子终于吐露真言,原来他担心阅读程度不如人。此时才是父亲发挥影响力,提供意见的时刻。
不过在开导过程中,依然要注意孩子言谈间所传达的信息。若是合理的反应不妨顺其自然,但情绪性反应出现时,必须仔细聆听。
3.表达也要讲技巧
话说,了解别人固然重要,我们也有义务让自己被人了解,表达自己是谋求双赢之道不可缺少的。
所以,听重要,会说也很重要的。
品德第一,感情第二,理性第三——这三个词集中体现了让他人理解自己以及有效表达自己的精髓。
品德:个人的可信度,人们对你的诚信和能力的认可。
感情:你的移情能力,说明你能通过交流迅速理解他人的情感。
理性:你的逻辑能力,即合理表达自己的能力。
品德(本身)→感情(你同他人的关系)→理性(你表达自己的能力)
这是一种重要的模式转换。多数人习惯用左脑逻辑表达自己,意图说服别人,却从来没把品德第一、感情第二放在心上。
表达自己并非自吹自擂,而是根据对他人的了解来诉说自己的意见,有时候甚至会改变初衷,因为在了解别人的过程中,你也产生新的见解。
4.一对一沟通的建议
发现没,我们更多时候的交流是一对一的沟通。所以,建议下次同别人交流的时候,你可以试着抛开自己的经验,尽力真正了解对方。就算他们不愿意向你吐露自己的问题,你也要感同身受——“你今天心情不好”。也许他们会沉默,但是没有关系,你已经表达了对他们的理解和尊重。
不要太过心急,要有耐心,要尊重对方。在你能够感同身受之前,人们一般不会主动向你吐露心声。你要一直关注他们的行为,并表示理解。你应该睿智、敏感而又头脑清楚,并能够抛开个人经历。
何不从现在起立刻付诸行动,不论在办公室或家中,敞开胸怀,凝神倾听。不要急功近利,即使短期内未获回馈也绝不气馁。
以作者为例,柯维先生每天一定与妻子交谈,了解彼此的感受。他们还模拟家中可能发生的摩擦,通过设身处地的倾听技巧,预设有效的处理方式。通常柯维先生扮演儿子或女儿,他的妻子则扮演母亲。通过这样的交流方式,他们不但能够发现事情的真相,还学到很多东西,让他们能够继续作为榜样,向孩子们传授正确的原则。对于曾经处理不当的问题和事件,他们也会用这种方式重演,结果让他们受益匪浅。
写在后面的话
如果你真正爱一个人,那么花时间了解对方将有益于今后的坦诚相待,这样一来,很多困扰家庭和婚姻的问题都将被扼杀在萌芽状态,没有发展壮大的机会,即便有这样的机会,充足的情感账户储蓄也会让问题迎刃而解。
先理解别人。在问题出现之前,在评估和判断之前,在你表达个人观点之前,先理解别人,这是有效的相互依赖关系中最有用的习惯。
当我们真正做到深入了解彼此的时候,就打开了通向创造性解决方案和第三条道路的大门。我们之间的分歧不再是交流和进步的障碍,而是通往协同效应的阶梯。
总结一下
知彼解己,要点就是先去理解别人,再寻求被别人理解。记住,顺序很重要!
要掌握这项神技需要做好四件事:
第一,不使用“自传式回应”;
第二,有效沟通四步骤;
第三,表达的技巧;
第四,一对一沟通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