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举第四个例子就是周作人,一说周作人大家可能会吓一跳,他不是当汉奸吗?不错,周作人后来成了汉奸,成了民族的罪人。
周作人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尤其是他出任伪职后,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贡献一在小品文,一在翻译,然而他却在历史发展中沦为汉奸文人。
但是他曾经是五四文学革命的一个先驱,在文学革命当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这也说明一个作家,只要他正确的面对人生,真实的书写自己的感受,写出了一个正常人性的丰富性,他的作品就有一种强大的感动能力,尤其是像周作人这样一个有很高的文化修养。
他清新淡雅,如话家常的白话文,洋溢着深厚的中国、东洋、西洋古典与近现代文化素养,轰动一时,可说是中国散文的一个高峰。
有很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又有知识分子那种独特的气质的作家来说,他的作品很显然打上了非常浓烈的个人的性格印记。当然他后来成为汉奸,是另外一个层次的问题了,以后有机会再去分析。
这里要举一个例子是,他有一篇非常短的散文,就是《雨天的书·自序》,总共大概百来个字。可是100来个字当中,他写雨、写心境、写出了人生的一种独特的况味,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内涵,能够引起我们丰富的联想与生存的思考。
雨天的书·自序一
今年冬天特别的多雨,因为是冬天了,究竟不好意思倾盆的下,只是蜘蛛丝似的一缕缕的洒下来。雨虽然细得望去都看不见,天色却非常阴沉,使人十分气闷。在这样的时候,常引起一种空想,觉得如在江村小屋里,靠玻璃窗,烘着白炭火钵,喝清茶,同友人谈闲话,那是颇愉快的事。不过这些空想当然没有实现的希望。再看天色,也就愈觉得阴沉。想要做点正经的工作,心思散漫,好像是出了气的烧酒,一点味道都没有,只好随便写一两行,并无别的意思了,聊以对付这雨天的气闷光阴罢了。
冬雨是不常有的,日后不晴也将变成雪霰了。但是在晴雪明朗的时候,人们的心里也会有雨天,而且阴沉的期间或者更长久些,因此我这雨天的随笔也就常有续写的机会了。
一九二三年十一月五日,在北京
这篇文章是他给自己一本散文集,《雨天的书》所写的序言是其中之一,短短的百来个字,反映出他当时的心境,他说的秋雨常下,一丝丝的下来,心境非常的揪人,这样的天气,他所渴望的是烘白炭火,在江村的小屋里面,与朋友倾心而谈。
这么一种情景,鲁迅也曾经在他文章当中谈过,实际上都受到了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的一种影响。
厨川白村,写的著作除《近代文学十讲》外,重要的是《印象记》、《出了象牙之塔》、《现代恋爱观》、《苦闷的象征》、《文艺思潮论》等。
冬天在茅房屋里烘白炭火,喝清茶,跟友人倾心而谈,这个反映出有很高的文化修养的知识分子,他们对生活的一种理想。
名士的期盼
隐士的追求
有名士的期盼,也有隐士的一种追求,而核心是宁静、和谐、舒服。周作人作为一个有很高文化修养的文化人士,他在五四文学革命的洪流当中,有时也忍不住,要找一个宁静的去处,去体会生命的丰富以及生活的宁静。
这样的短文中包含多少有意味的东西:人生的宿命以及对这种宿命的审美反抗,从中可以看出周作人的独特人生。
反映了这么一种把生活艺术化,艺术与生活融为一体的情趣,反映出周作人在他后来的文章当中,经常强调的一种独特的情调,但是我们也能从这个文章当中感觉到周作人心境当中那一种无奈,而在无奈当中又有一种希望,寻找到意义,支撑自己人生的道路这么一种意愿。
尤其是最后一段,他强调冬雨也许不常有,可是人们的心里的雨还是有经常下的机会,因此他的雨天的书也就有续写的机会。
中国人是非常善于表现雨的,秋雨敲窗,秋雨敲窗那是一种凄凉,但是又温馨的。周作人通过写雨其实也是他对人生的一种矛盾的寄托。在大时代当中,他感觉到自己的无奈,但是在无奈当中,他力求通过审美的方式,寻找到生活的一种意义,给他的生命增添一些额外的内容,能够做到这一点,非要很高的文化修养不可,而周作人他的文章恰恰就表现出了,他的内心特点以及他的这种书生的性格。
从这里面我们假如说能够寻找到,周作人后来人生发展的轨迹,也许可能有些牵强,但是也未必不能从中读出周作人对人生的一种理解,这种理解跟茅盾式的理解不一样,是属于周作人的,文如其人。
从文章当中我们既透视周作人当时的心境,但是从这个心境当中,我们读出了一种文化,似乎也隐隐感觉到他后来的人生的道路。
上面我们所举的几个例子都是通过审美的形式,结合作家创作以及经典的作品,来思考审美形式背后的社会问题。作家的思想问题,社会本身的问题等等。这样一种思考比单独对这些问题本身的思考,更具有丰富性,因为这些问题可以单独提出来进行讨论,譬如对中国革命的一些重大问题的探讨,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辛亥革命的失败问题,都可以写成学术文章。
上述问题的提出都密切联系,看审美的过程,是审美中所感悟到的思想启迪,它比社会学中的问题探讨更自由,更生动更丰富,也更能体现人的主体。
但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这些事例,借助于审美的形式,它就呈现的更为丰富,更为多彩。这也就意味着我这种解释也并不仅仅是唯一的解释,大家可以从审美的感受出发,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找到其中你能够感受到的问题,并且做出自己的回答,这实际上也就是文学审美所带来的思想启迪的一种非常重要的功能,结合文学审美经验的一种社会问题的思考,它是可以触动我们心灵的,是基于情感与情感的交流,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以后的对人生、对社会、对自我的一种领悟。这个领悟可以结合你的不同的心境。从作品的审美的形式当中找到相应的例子例证,做一个你自己觉得满意的发挥,这实际上也就告诉我们,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我们可以去经商,可以去从事研究,大家可以去发财。
但是在从事社会工作之余,我们有一点时间来读一些优美经典的作品,从审美的过程当中得到一种领悟,让思想受到一种启迪,让心灵变得更为博大,让我们的情感变得更为丰富,对社会的一种感受变得更为敏锐。
很显然这能够丰富我们的生活,提高我们的生活的质量,这也正是文学对我们的意义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早就听说周作人写的文章很棒,他写了大量散文,我专门看了周作人写的文章,风格平和冲淡,清隽幽雅,也有的是白话文,夹带点文言,看起来有些吃力。可能我正好选得是难啃的,也许也有通俗易懂得文章没有被我翻到。
民国期间的名人写文章好的多了去了,看不过来了。周作人好像没有写过小说,对他很陌生。不过他的散文确实值得一看,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这是周作人的名句,也是我的美好向往,不求抵十年,愿当下岁月静好就很满足了。
歡調湌(餐)膳,睦引琴笙,
靖省惟謹,退攘務遵,
蒙養以正,恒篤乃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