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来访的家长问我:“ 梁医生,我们两边家族都没有精神病的遗传,家庭也好,对孩子也好,小孩也没有重大的挫折,为什么会得心理疾病?”
精神心理问题,很多时候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很难明确归因于某个具体的事件,所以才需要心理医生聚焦到每个个体来具体分析。
有果一定会有因,但有些因果关系很明显,容易看出,有些不明显,大家都不怎么关注,则需要更多探导。
今天来和大家谈谈一个最常见又容易忽略因素——出生创伤(birth trauma)。
什么是“出生创伤”?
简单来说就是:当婴儿离开母体,降生到充满未知和不适的世界时,引起的创伤。
当婴儿在子宫里的时候,可以十分安全、舒适地慢慢成长:在温暖轻柔的羊水中,宝宝不用自己呼吸,也不用自己费尽获取食物,因为有脐带供给氧气和营养。
可是到了出生的那一天,一切都颠覆了婴儿之前的体验。
宝宝要通过狭窄黑暗的产道,承受一阵阵挤压,甚至可能窒息;然而经过漫长、痛苦的出生过程,迎接Ta的却是外界寒冷的温度、陌生吵杂的环境,同时由于离开了脐带供给,Ta还要通过自主呼吸来获取氧气。
这一切都让呱呱坠地的宝宝感到不舒服,这种变化造成创伤,便是“出生创伤”。
代入到其它场景中,可更好理解这种创伤感:
开学时的幼儿园门口常常上演着仿佛“生离死别”般的告别剧情——刚去幼儿园的小孩,面对新环境时感到非常无助,哭得“撕心裂肺”,甚至有的家长哭得比小孩还惨。
据此,大家能够想象,出生时婴儿的恐惧与无助。
“出生创伤”会带来什么隐患?
弗洛伊德认为,这种创伤是人类最大的焦虑,是个体以后一切焦虑的基础。
出生时经历的颠覆性经历使得婴儿充满了恐惧,所以会用哭声来表达自己的不安、寻求温饱与抚慰。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回应和安抚,便会使Ta缺乏安全感和对他人的信任感。
缺乏安全感的原因在于,对于无力照顾自己的婴儿而言,Ta们会无条件地爱上提供最初需求的任何人,如果需求得不到满足,会让Ta开始怀疑是不是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人疼爱。这种无法把握的不安感会随着长大,日积月累成为一种不断苛求自我、且无法控制的焦虑。
为了缓解这种焦虑感,Ta通常会十分努力,以期用物质成就和外界的赞美来肯定自己。但即便是在事业上取得了成就,也自始至终有种无法摆脱的疲惫感,总是无法感到快乐;在感情上,Ta总会期待对方给予自己更多关心,却不敢提要求,觉得自己不配得到爱和幸福。
而信任感缺乏的原因在于,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婴儿会对分娩(birth)这一行为产生困惑:如果不打算照顾我,为何要让我脱离原来在母体里的舒适环境?同时,Ta会因褪去全能感而不自觉滋生出对外界的敌对情绪,觉得自己受到了亏欠,且无法再对外界建立起信任。
带着这种不信任感长大的人,永远把自己摆在第一位,无论是对待家人还是爱人,总想着不断索取,用他人对自己无条件、无节制的付出来获得价值感,却又觉得这些付出是他人理所应当的。
如何抚慰“出生创伤”?
可以说,“出生创伤”客观上是无法避免的,但可以通过人为的干预去减少创伤带来的伤害。
最直接且最有帮助的办法,就是在婴儿出生后0-2个月这一阶段,做一个贴心温柔且及时回应的家长。
许多家长都会考虑到孩子温饱方面的需求,但对于初生婴儿来说,一个尽职的妈妈,除了要做到及时喂奶、换尿布等孩子在营养、清洁、保暖方面的基本需求,更重要的是及时给予温暖的怀抱和抚摸,及温和、轻柔的回应。
哈洛的恒河猴实验便有力证明了, 这种和母亲身体接触产生的满足感与先天依附感,是无法替代的,甚至比物质上的温饱更让孩子感到安心和依恋。
另一个要点在于及时回应。不同于成人世界里的“稍等”,出生婴儿对待需求的期盼是“刻不容缓”,如果需求无法得到及时回应,哪怕事后满足了,伤害也难以弥补了。
只有让婴儿的所有需求在妈妈无条件的帮助下得到及时满足,才能让孩子产生无所不能的全能感,建立自己对这个世界的信心和信任,抚平其出生的创伤。
写在最后
不得不承认的是,不管你准备得多么的充分,人生的旅途还是会迎来很多不期而遇的创伤。
没有零创伤的人生,所以重要的是我们怎样面对自己内心的创伤、怎样去抚平创伤。
当然,生命比你想象的要顽强得多,有强大的自愈能力,要不然街上都没有谁是健康的了;同时,也不是所有创伤都会有不好的后果,在每一次勇敢面对、耐心抚平这些创伤之后,我们是不是又成长一些了呢?
所以,无需畏惧无法回避的痛苦。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愿你遍历山河,归来依旧觉得人间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