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象刚被抓到动物园,野性驱使它乱跑乱撞。管理员用小木头圈绳子固定它,小象一次一次的挣扎,挣扎了一个月......小木头丝毫不动。小象力不从心,绝望放弃抵抗。
几年过去,小象变成了大象,可小木头依然是小木头。问管理员:“你就不怕大象跑了吗?大象只需要稍稍用点力便能挣脱枷锁?”管理员说:它已习惯了再也不相信自己可以战胜小木头,“所以无所谓”。
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一、什么是“习得性无助瘤”?
心理学上将习得性无助定义为: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在我看来,习得性无助就像我们身体里长出来的一个“瘤”!
在学校里,习得性无助这颗瘤很常见!一些学生在学业上多次受挫之后,就放弃了,破罐子破摔了。即便是他有能力可以学好,他也不学了。因为他潜意识里已经相信,自己再努力也学不好了。
同样,在生活中,“习得性无助瘤”的现象也常常可以见到。习得性无助产生后,也可以出现泛化。产生的强烈的无助感、挫败感甚至会由具体某个工作或某件事泛化到一大类事情,甚至出现对自我智力、能力的否定。如此形成的弥散的无助感、挫败感和抑郁感会影响到整个人的情绪、生活、甚至人格,进而导致多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产生。
二、习得“性无助瘤”产生原因
产生此类现象的原因多是社会、环境和个人三种因素的混合。常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
(1)失败感的长期积累:在同一类事情上反复的失败。
(2)长期的不良的评价:外来的不良的评价、否定、批评等,如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经常被家长、老师的批评,这类批评有时会从成绩不好牵连涉及到人品、能力等人格。
(3)不正确的归因方式:归因是指,人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过程,作出的解释和推论。认为自己失败并不是偶然因素或可增强能力不足导致,而是不可改变的智力、禀赋、能力的原因,而自己人格、人品等因素所导致的自我的失败。
“习得性无助瘤”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归因方式的错误,认为失败的原因是自己能力不足、智力不够、禀赋不行等,而且这种原因是永恒的、无法改变的。对“习得性无助”的学生和“优势定势”的学生研究对比发现,习得性无助学生失败后认为:失败是永久的(能力而不是努力),弥漫的(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以及个人化的。而相比之下,有优势定势的学生认为:失败与能力或努力相关。
三、干预“习得性无助瘤”
习得性无助一旦产生并且泛化之后,就会在自己今后的人生里成为一个“瘤”。没有恶化癌变时,不至于致命,但是却时不时地影响着你的心情,妨碍着你理性地去解决、应对问题,会让你错失很多机会,给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阻碍......因为你会对自己进行错误的归因,会被蒙住双眼,看不清真正问题的所在,不敢去尝试。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习得性无助进行必要的干预!
对于父母及老师,在对孩子们进行教育时,不要因为孩子一出错就给他们贴上负面标签。不要动不动就给负面的评价。引导孩子客观看待失败,帮助他们找出失败的原因以及具体的应对办法才是良策。
对于成人的话,可能需要的就是要进行自我归因的矫正。传统意义上多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我们也可以多学习,尝试不断地突破自己。学会运用一些自我分析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改变对自我的认知。从而减少习得性认知对我们的干扰和阻碍。
四、“习得性无助瘤”对自己的影响
就我而言,我也存在习得性无助瘤。比如写作,一直是自己的硬伤。追溯到源头,曾经初中,有一次语文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这个老师是给我们代课的老师,但据说她是我们学校里的名师。)因为确实不会写,所以基本上就仿造了课文写了一篇交上去。至今任然清楚的记得当时老师看我的眼神充满了轻视与不屑。她当时也说了一番话,具体内容忘了。但是敏感的我觉得非常羞愧。也许后来作文上又连续受挫。从此,写作就成了我的一道硬伤。“瘤”就这样形成了。
特别是工作以后,这颗“瘤”时刻在写作方面影响着我。凡是涉及到写作方面的东西(诸如心得体会之类的),竟然都会一直拖延,内心排斥抵触。或者有时好不容易写出个东西,但潜意识里觉得自己写的东西没法看,最终又把成果毁掉......(呜呜,宝宝心里苦啊)
机缘巧合,碰上007,大胆加入进群。从激情到纠结,从煎熬到郁闷,从绞尽脑汁到下定决心坚持到底.....其中的各种滋味只有自己知道。进入007以后,学会了一边艳羡战友们华丽流畅的文笔,一边要与“瘤”共舞。渐渐地学会了淡定的按照自己的节奏来写作业。好次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在写作进行中!
相信,这只是其中的一个“瘤”,身上应该还有这样的“瘤“”吧。认识它了就不惧怕!相信不断学习,不断尝试突破,这些“瘤”终会缩小,将阻碍力降到最低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