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不易读懂的书,这也是一本无论花多大的精力都值得读的书。
在读这本书前,我理解到人类生活的本质是物质和精神都要兼顾,但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刻感受到,精神生活甚至比物质生活还要重要。因为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人的心灵必须得到滋养才能成长。
当儿女抱怨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时,父母总是会去辩解:“怎么没有照顾好你,缺你吃了还是少你穿了?!”似乎从来没有意识到儿女还有自己的心灵。每个家长都说深爱自己的儿女,但未必人人都懂得爱。游泳池边,一群学游泳的孩子,哭声一片,绝大多数都不敢跳进水里。一些母亲抱走了自己的孩子,她们说爱自己的孩子,不愿意让她们恐惧。也有一些母亲硬着心肠将自己的孩子赶入水中。那么谁真正爱自己的孩子呢?
看完这本书,就知道自己做的有多糟糕。让我开始深刻反省我自己如何对待孩子们,如何对待父母长辈们,如何对待我的亲密爱人及同辈亲人们。
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大学毕业后就离乡背井,外出打拼,后来结婚生子,在这一连串的人生经历中,对孩子们心灵的照顾是非常欠缺的,受父母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只要孩子们有饭吃、有衣穿、有书读就算做到位了,殊不知,即便做好了这些,对孩子也是没有尽到责任的,因为孩子们越小,他们越希望父母对他们幼小的心灵进行呵护,这种心灵上的照顾是不能缺失的,而且是不可逆的,目前很多成年人心智的缺失都可以追溯到他们的童年。
对于父母,我们也做得很少,一直认为只要每月寄给他们生活费,让她们衣食无忧即可。其实这也是一大误区,父母随着年岁的增长,他们也像小孩一样,希望得到心灵的照顾,他们不苛求儿女一直在她们身边,但希望孩子们能够定期的给他们打打电话,说说话,有空回家多看看他们,我想这些是他们希望的。
对于自己和爱人,我们做了多少呢?还是不够的,事实上,我们许多人都没有好好地爱自己,甚至没有认真想过这个问题。不管你过去生活模式是什么,从现在起,加倍的爱自己,善待自己,敞开心扉,聆听心灵的呼唤。
书中谈到了这样一个故事给了我很大启发:
作者在20岁那年夏天,与当时65岁的著名学者约翰-马昆德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后他的想法开始逆转。
我发现,这个老人对所有事情都充满了兴趣,充满激情。以前还没有哪位65岁的老人会关注我这个20岁的年轻人并且乐于和我探讨争辩各种实时热点问题,这个老人不仅没在心理上变老,反而变得更年轻、更开放、更有弹性了,甚至很多青少年都无法企及。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身体可以变老,但心灵绝不能变老。我们不能阻止身体的衰老,但我们可以让心灵永葆年轻、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