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话之前言
2022年的2月14日真是一个特殊的情人节,就在今天,新冠疫情没头没尾的爆发了。上网转转,随处可见疫情影响下的怨声载道和偷偷窃喜,家长们准备送孩子开学的解脱感戛然而止,换来孩子们背地里的丝丝窃喜。小情侣们抱怨着一年一度的情人节烛光晚餐被无情取消,无形中给单身狗们提供了一丝慰藉。有人顶着疫情压力坚持上班,有人核酸检测排队时发生口角大打出手,还有人在超市抢购生活物资各显神通,疫情映照下的生活不一而足。感叹之余,突然涌现出一股抽离感,思维跃出了生活的泥沼,脑海里突然蹦出一个念头,今天我要读一本书,把无处安放的思维放逐到书里。读什么书好呢,既然是情人节,那就读一本关于爱情的书吧。
闲聊之正文
书名叫爱欲之死,作者是德国的韩裔作家韩炳哲,为何选择这本书,因为它只有两万多字,刚好适合心血来潮地一口气读完。
这本书讲什么呢,就如书名所写,它描述了在当今这个同质化的社会,一切事物都成为了无差别的消费对象,从而毁掉了爱欲的渴望,所以这是一个没有了爱欲的社会。以上是一位读书博主的总结,语句简练表达精准,碍于自己没有这么好的概括能力,因此借用一下。
接下来细细的讲一讲,首先解释一下作者抛出的两个重要的概念,同质化和他者的消失。同质化在这篇文章的语境里说的是现在的一切条件都数字化标准化并且可以衡量了,导致爱情被驯化成为了一种消费模式。他者的在这本书里可以简单的理解成爱慕的对象,他者是不能被掌控的。爱情中的双方必须首先从自我中走出来,走进对方,让自我在对方中死去才能重生,在书里作者称之为他者的馈赠。同质化和自我中心化都会导致他者的消失。
这么说有点晦涩艰深,通俗地讲就是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绝大多数人选择另一半的时候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带着太多的条条框框,这样是追寻不到爱情的。爱情里我们是忘我的,自愿牺牲的,会先失去自我,然后获得一个更纯粹的自我。就像张爱玲说的,喜欢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开出花来。
书中提到的另一个导致爱欲之死的成因是现在发达的社交网络,碎片化的信息飞速传播,造成的视觉信息密集不但使我们的期望值不断提高,并且压抑了宝贵的想象力。这都导致了爱欲的消失,他者的垂死。
分析了爱欲之死的原因,就有人会问有什么办法能帮助我们接近爱情呢,作者给出的答案是仪式感。仪式感是一种抽离于现实的特殊状态,可以赋予爱情神圣感。生活中具体怎样获得仪式感,就要每个人自己琢磨了。
到这应该对爱欲之死有了一个了解,然后书里继续发散开来提到了抑郁症和爱欲的关系,抑郁症是一种病态的自我中心主义,治愈的办法就是把人从自我世界中拉扯出去,专注他者的世界,爱欲可以指引人走出去,不一定是爱一个具体的人,花花草草,小猫小狗,甚至一句话一个思想都可以帮助我们沟通他者的世界。
书中还提出了很多有意思的观点,就比如终极的自由是一股向死而生的力量,不能克服死亡的恐惧只能被其奴役。还提到了现在这个大数据时代,关联性代替了因果性,人们更注重结果而不是原因。然而只有理论才能为铺天盖地的信息搭设框架,通过净化得以解释世界,不能舍本逐末。还有很多有意思的观点就不一一赘述。
最后用星际穿越里的一句话来结尾吧——唯有爱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