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Momself人生实验室,起缘于李松蔚,不知从哪看到他的介绍,点进他的个人公众号看了几篇文章,深感此人不一般,对人性和事情的剖析比一般心理学文章通透太多,换句话说就是深得我心啊。置顶其公众号一段时间,某天看到了《人生实验室-与自我和解》的课程广告,没太多犹豫就报名了,是的,我非常想变成理想中的自己。
理想中的自己是怎么样的?这可以从我参加这次课程的目标看出来,我的目标是:
1) 充分认可自己,爱自己,与内在的自己相处得很好;
2) 成为一个充满自信、开朗、幽默、别人愿意接近的人;
3) 能自如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
出发前,基于以前参加各种训练营、以及寻找心理咨询的经验,我认为两天的课程不可能给自己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多就是体验一下,如果有收获最好,没收获我也认了,降低期望值;出发中,还出现了飞机晚点的情况,算起来我也到凌晨4点才能到达酒店,而第二天7点多就要开始课程了,我的心情差到极点,在机场候机时,我心里甚至还期望航班取消的消息,这样我就可以有充分的理由回家好好睡觉了。最终飞机没再晚点,在晚上24点“准时”启程飞往北京;
实验室第一天,我被分在了一个叫xxx的小组,x男xx女,
一、目标团体
在组里发言没有规则,都是自由发表,然后大家自由评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慢慢地我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而当某一个人说出自己的问题后,有好几个热心的组员就会帮忙出谋划策,我当时就有一个疑问:这种课程是不是就是诉苦大会,一个人说出自己的痛苦,然后其他人帮忙安慰一下,表达爱和支持,大家抱在一起哭一场,释放了情绪,结交了阶级友谊,就这个目的?我开始着急了,这帮不到我,我的问题得不到解决!然后发现团友们的观点和支招都停留在表层的“术”的层面,对深层的原因没有剖析和挖掘,比如夫妻关系有问题,大家就问你和老公的沟通方式,这样沟通容易出问题,要改一个沟通方式…. 在她们说这些话题的时候,我内心烦躁,不想参与,所以我一直沉默,直到我不得不说几句我的感受的时候,我才醒过来说几句,但出乎意料的是,我的发言得到几个人的认同,无形中成了组里的“权威”角色,而按顾问的说法,是组里的“爸爸”角色,权威但严肃,“孩子们”总是希望爸爸能出来解答疑惑,或给事情下结论或定调。同时,我也被反馈我给人的感觉很严肃、有点怕我,不好接近;
后来回想,目标组的作用不是在于找到问题的答案或给对方支招的,而是12个人,会自发的形成一种关系,关系中有不同的角色,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我自己会形成什么角色,我与其他人的互动模式是怎么样的、如何与其他人(角色)连接;这才是需要自己去观察和体会的吧;
二、螺旋团体
螺旋团体是个更大的团体,当我们从熟悉的环境中走出来,进入到螺旋团体,就如从家走到了社会,或从熟悉走进了陌生。在陌生的环境中,我们习惯扮演什么角色、与其他人的互动模式是什么、在遇到冲突的情况下,我们有什么情绪变化,采取什么行动,采取这个行动背后的心理动因是什么;这是螺旋团体设置的意义所在。
第一次螺旋团体,很多人是懵逼的,有人出于好奇坐到了环中央,有人习惯性的坐到了环外围,等待这下一步的安排。开始时间到了,老师们鱼贯而入,脸上带着木然的poker face表情,我猜测这是表示他们是不带任何感情色彩,超脱于团体以外的客观的观察者,而整个螺旋环节没有任何规则,没有任何要求,全凭几十个参与者自由选择。
所有的参与者,都是带着自己的问题来的,我们都想得到帮助,都想得到指引,以脱离苦海。突然被抛进一个无规则无限制的自由环境,群体的情绪开始自由的流动,先是主动性强的人先抛出一个话题(具体什么话题我忘记了),有几个人针对这个话题给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然后又有人站起来,表示自己对这个话题不感兴趣,而有性格比较强势或比较喜欢表达的人开始长时间的发表意见,场面一度十分混乱,我从一开始,就想等待一个与自己相关的话题,等了半天是个混乱的局面,内心开始滋生不满:凭什么都在说一些我不感兴趣的话题;再不说话我就被淹没在群体里,变成没有存在感的nobody,所以我找了个空子,说出了我想表达的话。我刚说完我的观点,就有人站起来回应,我其实没太记住都说了些啥。这次站出来说话,主要因我有了说话的冲动,怕被自己责怪,怕成为被代表的那一群。但是自从站出来说了那一次之后,我就再也没有说话的欲望了,我又回到了乐于观察的位置,似乎场上再发生一些什么事情都与我无关,原来我想要的不是在一个团体里取得话语权,取得主导地位,我真正想要的是不再责怪自己不说话!既然我已经说过话了,那就不会责怪自己,至于我说的话是否正确,是否产生了什么影响,似乎不是我关心的。
我不喜欢在大群体里主动表达自己,引导舆论导向,因为:
1)害怕不喜欢自己的人会挑战自己,嘲笑自己;
2)害怕喜欢自己的人觉得自己的水平很low,进而变成不喜欢自己;
3)害怕有人不同意自己的观点,产生对抗和辩论
4)众人眼光集中在自己身上,对自己而言是一种能量消耗,而不是吸收;
以上四种集合起来,就是抗拒的力量;
但是,在群体里沉默,会让内心的其中一个我会责怪自己为什么不敢说话,这种责怪也是一种力量;所以抗拒vs责怪两种力量在角力,谁的力量更大,决定了我当时的表现。
例如,第一次螺旋团体,责怪的力量大于抗拒的力量,所以我站起来说话了,说完话后责怪的力量减弱了;所以到了第二、第三次螺旋团体时,抗拒的力量大于责怪的力量,所以我没站起来,保持了在群体里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