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作者黛娜·托玛斯,曾任美国《新闻周刊》资深文化与时尚记者,她从1994年开始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时代周刊》《金融时报》等撰写报道,1996年到1999年还在巴黎的大学里教新闻学。这样一个学者型记者,把奢侈品行业像做解剖一样呈现了出来。《时代周刊》主编法瑞德·札卡里亚评价道:“今日奢侈品的故事实际上是在讲全球化、资本化、社会阶级与文化现象。黛娜·托玛斯对这一切具有独到见解,并写出绝佳作品——一本关于品牌的经典。”
关于本书
《奢侈的》,英文书名为 Deluxe: How Luxury Lost Its Luster。这本书本质上是“反奢侈”的,讲述的是奢侈品行业如何失去了“奢侈”这一本质。书中涉及的诸多话题,奢侈行业本身很少主动披露,包括资本运作、集团并购、降低成本流水线作业与五花八门的营销手段。本书清晰地展开了图景,描述了奢侈品行业是怎样在工业化、资本运作和社会政治经济影响下,一步步由面向贵富阶层的小众行业,变成中间阶层也追捧的大众行业的。
核心内容
我们如今耳熟能详的奢侈品牌,其实有许多迷思:为什么明明买了八个不同的品牌,却都是由一个集团运营?许多奢侈品已经用流水线生产,将代工厂设置在劳动力低廉的国家等方式来降低成本,可为什么奢侈品还是那么贵?品牌出产的当季产品,已经跟创立时的工匠故事毫无关系,为什么还要保持着永恒的品牌传奇? 作者从三个角度分析了奢侈品行业的产业内幕,既有细节翔实的故事和八卦,也不乏逻辑清晰的分析和洞见。
一、奢侈品大集团的崛起
1. 三个关键时期:18世纪和19世纪奢侈品诞生之后,这个行业经历了二战、1960年代和1980年代三个关键时期,活过这三个时期的品牌到了今天都成了传世经典,这三个时期也为奢侈品行业的洗牌提供了条件。
2. 全球最大的奢侈品集团:LVMH 集团,这个全球排名第一的奢侈品集团是窥见奢侈品集团崛起的最佳范例,它通过野心勃勃的商人、资本运作和跑马圈地,逐渐变成了行业巨兽。
3. 保持高冷:奢侈品集团既要高速发展,又要向大众隐瞒产品制作和品牌运作的过程,以保证产品的高附加值和消费者对品牌的仰慕。
二、奢侈品的爆款营销大法
1. 香水:香水是奢侈品中最有威力的品类,如今香水的研发和生产已经完全流水线化,成本大幅降低,但是超高的营销费用使香水的零售价并没有降低。
2. 包:只有少量经典款式的奢侈品皮具依然保留着小产量和全手工制作,大部分皮具已经流水线化,但是奢侈品牌对此讳莫如深,继续讲述着工匠的古老故事。
3. 明星:抵达奢侈品最新的消费者阶层——中产阶级,最好的办法就是借助明星营销,他们协助贩卖了一种生活方式和幻想。
4. 明星设计师:明星不够用了,就把设计师包装成明星。明星设计师的作品不在于销量,而是为了上头条,保持品牌的营销价值和高附加值。
三、中国作为奢侈品行业的新希望
1. 代工厂:中国在奢侈品行业中最初的角色是代工厂,那里的工人帮助品牌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但并不是所有品牌都愿意承认产品在中国生产。
2. 日本与中国:奢侈品在亚洲的火爆是由日本引领的,之后由中国接棒。这两个国家的消费者热衷奢侈品的原因有部分相似之处。
3. 预言变成现实:奢侈品行业在2000年初就表达出对中国的信心,到2017年,全球奢侈品的消费总额,32%来自中国消费者。
金句
1. 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全民收入大幅增长,年轻人结婚的时间却越拖越晚。不用养家养孩子,富余的收入就开始买贵东西。在这个阶段,可以说是单身白领女性拯救了奢侈品品牌。也正是这个关键时期,让奢侈品牌正式走进了大众的视野——他们的目标用户由少数权贵转向了中间阶层。
2. 阿诺特的时代,他将 LVMH 集团拓展到全球,成为市值超过1000亿美元的行业巨兽。他一直用大胆、激烈的手段收购新老品牌,在强调品牌永恒性的同时,用流水作业和规模化生产来改造一些品牌和品类,采用活泼的设计和年轻设计师,同时疯狂营销。
3. 普拉达高冷的气质和回避的态度,其实体现了奢侈品行业的一个普遍态度:既要让自己符合商业规律,高速发展,又要向大众隐瞒产品制作和品牌运作的过程。因为,假如消费者都知道了其中的套路,他们对品牌的仰慕和信心也许分分钟就破灭了。
4. 奢侈品牌的一般套路是:先通过受众广、利润高的产品铺量,比如香水和手提包,再用广告营销、明星同款、把设计师明星化这些手法来提高品牌溢价。
5. 奢侈品行业的受众由秘而不宣的权贵,扩展为广大的中间阶层。但是品牌的高附加值并没有因此受损:百年历史的传奇故事讲述了一种梦想,明星与明星设计师贩卖了生活方式。
撰稿:于困困
脑图:刘艳
转述:校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