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慧能的禅法里,一切都是自由自在、了无障碍的。所谓坐禅,对一切外界事物不起心念为“坐”,认识到自性本来清净为“禅”。所谓禅定,对外界的事物不执著为“禅”,内心不乱为“定”。《维摩经》说:“一念之间豁然开悟,发现自心佛性。”《菩萨戒经》说:“人的自性本来就是清净的。”各位,既然自性原本清净,就应该不假外力、自己修行;既然自性就是法身,就应该自己去走成佛之路。师傅领进门,成佛靠自己。
顺便一说,按照《维摩经》的说法,那么自己在13年的那晚应该是发现自心佛性,已经成佛了,但后来被世俗所牵绊,还是落入了凡夫的境界,真是可惜啊。
慧能这是把坐禅、禅定的传统概念完全颠覆掉了,字面虽然还是原来的字面,但内涵已经完全变了样。从此,禅,再也不需要坐、再也不需要定了。
人心向简,所以速成班常能招到很多的学员。但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虽然顿悟法门后来风行天下,但坐禅入定也依然流行,这是为什么呢?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给大家讲一个老鼠的故事。
一只特殊箱子里有一只老鼠,它要想吃东西就得去压一下箱子里的一根杠杆。而食物其实是定时提供的,时间间隔是一分钟。也就是说,不管老鼠压多少次杠杆,只要一分钟没过完,食物是不会掉进箱子的。只有在等满一分钟的时候去压杠杆,食物才会掉进来。一段时间之后,老鼠长经验了,它虽然没有手表,却也掌握了这个一分钟的时间规律。于是,它只会在一分钟将至的时候,集中作出反应,不会再胡乱压杠杆地做无用功了。
另外一只箱子里还有一只老鼠,也是靠压杠杆来获得食物,与前一只老鼠情况不同的是:提供食物的时间间隔很不规律,有时候只过三十秒就有食物,有时候要等三分钟才有,平均值是一分钟。一段时间之后,这只老鼠也长经验了━━他会比前一只老鼠更加频繁地去压杠杆,而且,虽然食物出现的时间不规律了,但老鼠压杠杆的活动却变得更加均匀了。
以上两种情况是心理学家做过的一个实验。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人类在这点上的表现和老鼠是一样的,比如一家生产佛像的工厂向工人支付报酬的标准是:每加工完一百尊佛像就可以领取一万元的报酬,那么这个工人很可能会努力完成一百尊佛像,然后休息一会儿,领完工资后再开始第二轮工作;而如果这个工厂是随机支付报酬的,工人就会把自己的工作安排得均匀得多。
现在说回到参禅。同样的,打坐带来的神秘体验也是没有规律的,就像第二只老鼠的情况一样,你可能连续打坐七天七夜就看见了阿弥陀佛,而下一次可能要连续打坐一年才再看见阿弥陀佛一次。于是,阿弥陀佛出现在你眼前的随机性就会使你养成规律而均匀的打坐习惯。因为均匀的打坐习惯,让僧人们为了能够见到阿弥陀佛而证悟(或者说达到与万物合为一体的神秘体验)增加了可控感。
从反面来说,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很需要培养起对世界的一种可控感,也就是说,觉得外部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受自己主观把握的。比如农夫耕田,春种之后他知道会有秋收。但如果连续多年天气异常,一会儿刮台风,一会儿地震,水灾完了是旱灾,春种和秋收之间不再有稳定的因果关系了,对农夫而言就是变得“不可控”了,于是,农夫就会变现为:
一、情绪低落;
二、动机不足(他会想:既然无论做什么都没用,那就干脆别做了);
三、认知障碍(即便当环境好转的时候,农夫也往往意识不到);
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谓的“习得性无助”。
这种心理根源,就足以说明为什么随着时代的进步,体制外的工作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很多人还是喜欢体制内的工作,尽管很多人认为体制内的生活是那么地单调乏味。因为相对于体制外的工作,体制内的朝九晚五稳定的有规律的工作方式无疑增加了人们对生活的可控感,避免了在体制外容易产生习得性无助的感觉。
对于渐悟和顿悟的区别,就好比如渐悟是盖楼,佛性在楼的顶端,只要一层一层递进,终究会修成正果。而顿悟是找楼,佛性本自具足,只是被尘世所污染,只要发现自己的佛性,就可以修成正果。和大体上一份耕耘、一分收获的盖楼相比,找楼的人很容易发生这种习得性无助的。这就是慧能禅法在心理学上的一个弱点━━它会使很多人无所适从。所以发展到后来,顿悟这个看上去速成班式的说法被普及开来,但坐禅入定的功夫从来没被废过,甚至还有人打着南禅宗的旗号传授坐禅的方法。
你可以说老百姓愚昧、不理解佛法真谛、歪曲禅宗的核心精神,但事实上,正是他们这种不求甚解、不经理性、不走大脑的选择真正帮助他们在当下的现实世界上(而不是虚无缥缈的来生)健康地生活了下来。人类,作为物种生存来讲,不讲理性、不走大脑的选择往往就是好的选择━━即便对于一些选择我们可能一时无法参透个中奥妙,但要记住:适者生存的大自然早已在几百万年的时间里教会了人类很多很多。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个道理是哈耶克告诉我们的。
若世间的真理真是这样,那是否意味着在生活中当一个快乐的愚夫比当一个痛苦的智者更好呢?我是倾向于后者,至于怎么选择那就见仁见智了。
夜夕
2017/9/8 00:13记
图片来源:摄图网
图片授权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