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荣格说:
“每个人都有两次生命。第一次是活给别人看,第二次是为自己活。而第二次的生命,常常是从开悟以后开始的。”
很多人从一出生,就一直延续着第一次生命。
被裹挟在世俗的洪流中,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追求什么。
直到撞了很多南墙,碰了很多壁,才知道人生最难的修行,其实是向内求。
正所谓,静观己心,内求诸己。
想要走出内心的困顿,就得学会把目光内收。
遇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人才能觉醒自我的意识,摆脱平庸的宿命。
1.一味向外索取,只会让人迷失。
在《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中,作者史蒂芬·柯维提出了“关注圈”与“影响圈”的概念。
在人一生遇见的事件中,影响圈代表着自己可以改变的范围。
但关注圈的焦点是关乎别人,自己无论如何也控制不了的。
你若总是向外求,期待别人成全自己,那你越在意,精力就越被消耗在无意义的地方。
得不到反馈,你就越会焦虑,陷入自我怀疑的怪圈里。
明代吕坤的《呻吟语》中有一句话:
“射之不中也,弓无罪,矢无罪,鹄无罪;书之弗工也,笔无罪,墨无罪,纸无罪。”
是说如果一个人射不中目标,不是弓箭的错,字写得不好,也不是纸笔的错。
为何?
因为掌弓的人是你,握笔的人也是你,你做不好,又怎么能怪别人呢?
人生说到底,都是要靠自己蹚出一条路。
期待别人帮你,只会增加你失望的概率。
越是向外索求,你的生命也越会陷入闭塞的困境里。
2.把目光转向自己,人才能逐渐醒悟。
《跃上高阶职场》中有这样一段访谈。
主持人崔璀问,当你们感觉生活不太顺利时,会选择做什么呢?
嘉宾八月说:
“如果你精力有限,就只做自己最在意的事。你心情变好了,能量也会上升,生活就会进入正循环。”
人生所有的际遇,其实都是有因果的。
当命运把我们推到悬崖,怨天尤人只会加重我们的苦难。
从自身出发,用另一个角度看问题,人才能划破眼前的迷障,从此转运改命。
宋朝词人李吕在《感兴》中写道:
“古来大手犹如此,只合将心向内求。”
生而为人,我们会遇到太多让人失望和无助的事。
有些人一经挫折就怨天怨地,一不顺心就满腹牢骚。
总是向外归因,人就只能在苦海挣扎,深陷在底层牢笼里。
真正通透的人,明白只有自己才能做自己的摆渡人。
他们从不质问生活,而是靠自己解决难题。
审视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缺陷。
在一遍遍内求自我的过程中,人才能突破局限,不断向上成长。
3.凡事向内求,你自会迎来开挂人生。
杨天真曾在《奇葩说》中说过一段话。
“我大学毕业的时候,是一个月薪2500块的普通员工,当我想明白了一件事情,就开始了我开挂的人生。就是我所有的时间都只想花在自己身上,学会了向内求,人才能高速成长。”
当你开始把注意力内收,把时间都留给自己。
你才能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开窍,进而掌控自己的人生。
如何内求自我呢?
1. 不再抱怨生活的难题,养好自己的情绪。
曾看过罗振宇的一则采访。
当被主持人问及:“你有什么难以接受的事吗?”
罗振宇笑着回答:“我现在的人生没有情绪,只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普通人遇到不如意,也许会歇斯底里。
但在高手的眼中,从没有所谓的绝境,他们也不会让情绪支配自己。
戒掉抱怨,从结果去分析。
改进自己能做的,接受自己不能改变的。
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你才能从此开窍,迎来命运的转机。
2. 不再追求外界的认可,掌控自己的人生。
心理学家黄维仁曾说:
特别在意别人评价的人,就像自愿当别人的傀儡。别人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就操纵了他的喜怒哀乐。
不想再为别人而活,就得把目光从外界收回来。
去探寻自己内心的需求,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只有学会了向内求索,你才能逐步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3. 不再迷恋喧嚣的热闹,享受内心的丰盈。
叔本华曾说:
“无聊真正的来源,是内在的空虚。”
就好比寂寞时,人会想要加入热闹。
内心匮乏时,人也不得不从外界寻找刺激。
可心的空洞,是任何外界的东西都无法填满的。
唯有真正接纳孤独,你才能在繁碌的尘世里,享受肆意人生。
很认同作家陆苏的一句话,一个人最好的生活状态,就是安静而丰盛。
当你把生命的重心放在自己身上,你就不会再迷恋喧嚣的热闹;
当你的内心足够富足,哪怕你只有一个人,也能活出丰富多彩的人生。
4.
王阳明写过这样一首诗: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前人错颠倒,枝枝叶叶外头寻。
人从一出生,其实就手握着自己命运的罗盘。
可有些人太依赖外界,一辈子都在跟着别人浮沉,一辈子都活得稀里糊涂。
真正清醒的人,从来不在意别人,而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
不断向内探索,不断完善自我,最终走出生命的迷局。
当你悟透了这个道理,命运的齿轮就一定会为你转动,给你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