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一年阅读书籍不少于50本,最终实际超出预期,算一算总共看了80本纸质书,涉及时间管理、职场、思维认知、写作方法、管理学等领域。
因为疫情的原因,节前网购的书都大半月了也没发出来,家里断了“粮”,只好把原来看过的书重新再翻一遍。
翻了几本后,看到书中的核心观点被我划了重点、写了感悟、折了页脚。最后得出结论:自己看书的态度蛮端正的。但也仅此而已!
很多知识点划了重点,但没记住,写了感悟,但没践行。当然,也不是全都没记住,除了阅读方法、时间管理领域的知识点能够记住以外,其他的又都还给作者了。
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有些书,我看了、摘录了、写了心得、画了导读,回过头再看一遍,脑袋哪旮旯找不到记忆的痕迹。
为什么学过的知识容易忘?
问题1:是看的太多了吗?NO!
大家都知道,手机系统有运行内存和存储内存,运行内存就像人类大脑的短期记忆,但是它存储空间小,兼顾执行任务量能力有限。
而存储内存就像人类大脑的深度存储空间,它是备用仓库,能够存放更多的信息。
人的大脑是由成百上千亿个细胞组成的,具有极大的贮存量,可以在每秒钟接受十来个信息。一个信息单位叫做比特,大约相当于一个单词。人脑的容量有一百万亿个比特,这还是较为保守的估计。这一百万亿个比特,究竟有多大呢?它可以装下全世界所有图书馆的藏书内容。
所以,记忆留存度和信息量并无因果关系。
问题2:是记性差吗?
记忆差不是个性问题,而是人类大脑特性。
大脑神经科学领域将人类大脑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爬虫脑,是人类从原始状态演化至今保修下来的原始脑。第二层是人类从爬虫脑慢慢发育而成的哺乳动物脑。第三层是人类经历几万年进化出来的新大脑皮层,叫做皮质脑。
科学知识不容易记忆,我用“脑家哥三”来解释一下:老大最年长,它的特点是懒;大二最“二”,易暴躁,老三最年轻,也最听话。
当一些晦涩难懂的信息进入大脑后,老大不愿动,拒不接待。当一些不感兴趣的信息进入大脑后,老二开始烦躁,抵抗信息进入。
回忆一下,让你看一本充满学术名称的科学类研究报告或是压根和你生活、工作无关的信息时,是不是很难专注学习。
就算强迫自己学习,结果也好像啥没记住,那就是因为这”哥俩“消极怠工,屏蔽了通往皮质脑的桥梁,截断了信息传递的通道。
所以,跟风学习,往往难专注、记不住,这是因为人类大脑机制决定的。只有带着目的学习,渴望用看到的知识解决问题,才能让学习更加有效。
如何才能记住看过的知识?
1、带着问题,寻找答案
刚工作的时候,领导让我写部门年度工作总结,因为没经验,不知道工作总结的写作要点,也不好意思去请教老员工,于是就去书店买了几本公文写作类的书,回家后一顿狂啃。
按照书中介绍的写作要领,再结合工作性质,最终按期完成了一份合格的总结报告,为啥说是合格的呢,因为公司领导在公司季度经济分析会议上引用了我报告中的一些内容。当时特别开心!
当我们为了解决一个或者多个问题的时候,内心寻求知识的渴望极为迫切,学习的效果和被动的接受也会存在天壤之别。
2、切换场景,践行运用
今年9月份,我所在的部门接到指令,要保质保量的完成一项困难且紧急的工作任务。这个任务由我来具体负责,而当时给我的资源就是三个同事和一台交通车。
第一次主导完成一个大项目,的确心里没底。
正巧前段时间看了《目标管理》,于是便书中的知识点迁徙过来,先做工作计划书,定目标,再列计划,最后分解到责任人、进度指标、每日任务量,通过跟踪进度及时公示反馈。
每个责任人都在竭尽全力的完成规定任务量,不分昼夜的努力工作。最终,看似不可能按期完成的任务,我们团队的努力下,提前三个月就完成了。
还有一次,领导让我写一个工作项目的动员方案,因为是每年的例行工作,有现成的工作方案,只需要简单修改一下,贴合对当前管理实际就可以了。
后来,我看了之前的方案文稿,一些涉及人员管理、具体任务的内容都充斥在一起,逻辑不清,特别混乱。
后来我用原来学到的“人机料法环”的管理理论,对方案进行了修改,从人员、设备、物料、计划、事中和事后,进行了内容分类,使方案看起来更加清晰明朗。
大家都知道,实践是主动学习的方式,根据“学习力金字塔”理论,将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知识平均流存度能够达到75%。
所以,当我们为了当前的困扰而有目的去学习,并运用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时候,记忆会更加深刻。
古人说:知行合一。如果知道和行动并不统一,知识也将毫无用处!
3、总结心得,提升认知
之前,看过一个小伙伴写的文章,2018年他花3万块钱,学习各种线上、线下的课程,换来的结果就是更加焦虑和混乱。
为啥越学越混乱呢?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六》:“橘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的寓意是:同样一件事物,由于环境的不同,其结果可能有很大的差异,对不同的事物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照搬复制。
因为大神提炼出来的知识经验,和环境、个人因素有密切关联,如果照搬全收,不懂得因地制宜,知识的种子未必能在你这块地上开花结果。
只有针对问题,找到适合你的知识,能解决你的问题,才算是对症下药,而且同样配方的药针对不同的人,疗效也不尽相同。
即是多,精即是强。看过十本书,不如做过一本书;只有做过才能加深记忆,只有做过,才能对知识做出理性的判断,才能提升自己的认知。
学习加实践,沉淀属于自己的知识经验,才算将知识融合升华,才能真正入脑入心。
4、以教为学,提炼升华
有一句名言:“一个老师真正学会一个知识的时候,是他在较学生的时候”。
比如:你一直学习一个领域的知识,小伙伴向你提出了一个问题,你能运用你学习到的知识把问题想深了、讲透了,让小伙伴真正理解了,这个过程也是自己消化知识的过程。
很多观众对知名媒体评论人梁宏达的评价就是知识体系太宽,时事政治、影视曲艺、文学艺术,他都有其独到的见解,如果说他是行走的百科全书,也并不为过。
记者好奇的问他为什么懂得这么多?他说:“因为他是碎碎嘴,学到一个知识点,见人就说,到哪都说,所以他能够记住这么多知识”。
“学习力金字塔”理论也将教授他人纳入主动学习的范畴,把知识教给别人,自己也能够留存90%的记忆。
不仅仅是记住这么简单。一个知识一定是不断的升级迭代的过程,只有把知识放入不同的场景、链接不同的领域,或者解决不同人群的问题的时候,那么,教的过程也是知识升级的过程。
从既有的经验中总结知识的时候,往往能够获得更底层、更加普适性的知识。
学习型社群《彪悍江湖》的创始人“彪悍一只猫”说过一句话:“卖是最好的学”。他说的也是以教为学的道理。
看一本书,关键是要对你有用,你能把这本书讲的滚瓜烂熟,用的滚瓜烂熟,那样才算你真正获得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