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首作品来自专栏学习群成员的提问,因为直播间现在开了个诗歌赏析的版块,所以针对学习者每周都会征集一两首阅读理解有问题的诗作进行赏读剖析——这样的作品实在是太多了啊。
有很多朋友,总认为古诗有什么难懂的——那是你阅读量太少了啊,你读的,都是教科书教你的,或者众口相传、耳熟能详的传奇诗人经典作品,这些内容早就被无数人解释过无数遍,甚至成为成语,若还是觉得不容易懂或者理解错误,那说明你读书的时候都没带脑子的。
但是古诗词远不止这些,还有大量的作品因为文艺性,或者因为诗人本身,或者因为时代风向等各种各样的原因并没有出现在我们生活之中。如果不是对这位诗人感兴趣,咱们甚至根本不会接触到他的作品,即使是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如果没有读过他们的全集,那么也仅仅是浮光掠影,只得前人提炼的精粹作为整体印象罢了——这对当下的人来说,也不算什么问题。
我们对诗人的印象,往往就来源于这些诗词作品当是时的意象表达,是极狭窄的。为大众所知的荒谬反差比比皆是,比如宋之问的《渡汉江》,可以说超一流水平,不过咱们深入一步,了解他的人品,就会对他的作品带上鄙夷的情感色彩,但您若是完整了解过当时的官场和他的人生,又会觉得如此才情的诗家(他的诗歌水平绝对可以称“家”),在历史中走到那样一个位置,最后仍然被毒杀,就会心生淡然。
我们已经超越这段历史,自然可以用上帝视角来重新审视。人不过是时代的粉尘,每一个人都是努力地在生存,只不过性格和时势造就了一些人,也摧毁了一些人。
又比如写下《悯农》的李绅,晚年成为奢侈享受的巨贪,其变化的人生脉络,也并非很多朋友认为的戏剧性。他的作品,他的交游,在每一个人生节点都是自然而然的,是日积月累才造就出他巨大的人生反差,惊诧着那些认为人生非黑即白的理想主义者、阅读贫乏者、情感单薄者的神经。
所以对于朋友们问如何读诗——这是写诗第二步,大量阅读,我一直都是建议读全集。当然时间、精力未必允许,这个要量力而行,但是我们就要正确认识到自身阅读的片面和理解的单向。
为什么越读书,就觉得自己越浅薄?因为未知世界的大门徐徐展开,虽然我们不一定非得踩进去,但是知识的浩瀚无垠,即便是隔门偷窥两眼,也会让你对曾经“老子天下第一”的认识感到羞愧,被震撼到原有价值观崩塌,从而变得谦虚谨慎。
这才是那些号称“天下无敌”的诗坛作妖者们让人不齿的地方。
当你对某位诗人感兴趣的时候,不要把眼光停留在他惊艳世人的作品之上,那只是他一时的情感表达,虽然有着深厚的文艺性经验积累,但那是片面的,读者理想化的——我们在理解、判断以及赏析推荐作品的时候,无不附带了自身的情感。所以只有读全集,才能自行做出判断。我们会发现原来诗仙、诗圣也不乏烂诗——从而建立起诗歌进入生活,进入我们日常创作的自信心。
好的作品,从来只是偶得之——当然,这要建立在强大丰富的生活经历、学识积累、文字把控、个人才情之上。一首作品的传世,更讲究灵感的捕捉、表达、契合。
进入大量阅读,我们就会发现,原来还有好多作品闻所未闻啊——有沧海遗珠,也有不忍卒读。历史的空旷博大,让这一切都极其隐秘而少为人知。
所以,遇到读不懂的诗太正常了。谁都不是全知全能,全觉,当一首作品遍寻网络,都得不到赏析解答的时候,咱们就只能用利用自己的诗词方面的积累,和融情入境的思考能力,以及大而化之的生活逻辑来尽量正确地解读它,并给出一个自我满意的解答。
从哲学层面来说,这就是完成一次自洽。说服自己,然后与人探讨,说服别人,成为共识。
闲话聊完,言归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