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于永正课堂教师实录—阅读教学卷》这本书,其中有节课堂教学实录是《杨氏之子》这一课。在第二课时,于老先生让学生进行古诗新编,我个人理解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小古文意思,进行读写训练,提高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
突发奇想,四年级下册有两篇小古文,可否尝试一下这种方法?一篇《囊萤夜读》,一篇《铁杵成针》,初步思考第二篇小古文可能更适合进行故事新编。现思考一篇下水文。
传说,李白小的时候被父母送到山上的学堂读书,他比较贪玩,觉得学习苦学习累,不爱学习,总想着游山玩水,捉蜻蜓逮蚂蚱。
一日,他偷偷地从学堂遛了出来,路过一条小溪的时候,恰巧碰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在那儿磨一根铁棒子,满头是汗,仍然不肯停下来休息一下。
李白感到很好奇,遂上前问道:“老奶奶,您磨这铁棒是做什么用的啊?”这时老奶奶直起了身子,擦了一把脸上的汗珠,说道:“我是要把这铁棒磨成针来做针线活用。别看这棒子粗,但是我一直磨下去,早晚会把它磨成针的。”说完,又低下头开始磨了起来。
听了老奶奶的话,李白原本欢快的脚步变得沉重了,一边走一边想:老奶奶年龄那么大了,为了把铁棒磨成针,虽然很累,但是一直坚持着。读书不也是这样吗?虽然很苦很累,但是不努力,不坚持,是学不到知识的。想明白这个道理后,李白原路飞奔回到学堂,开始了他漫长的求学路。
自此以后,他再也没有逃过课,没有贪玩过,把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顺利地完成了学业。
多年以后,经过努力,李白成了大诗人,人们也把象耳山下的那条小溪称为磨针溪,以此来劝勉后人做任何事都要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