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章克勤
接上篇《歪说为什么顾问的人天单价越来越低?》
很荣幸接到小哈的电话,收到指示:“赶紧去写续集”。并耐心详细的给我介绍了读者的留言和反馈,并将所有信息分条分类,汇总成图发给我。小哈在我心中的形象又高大了些。
是的,专业和真诚就是体现在这些无微不至的细节中,可能这也是我积极参与InweHub内测的原因,很多时候这比理念和口号更显得有力量。
好了,表扬的话说完了,再写下去就要写成软文了。
五个月前,我接到一个case机会,需要帮助一个大型企业找两位顾问,需要做高强度的复杂规划设计,对方的人天报价是1.5W,且项目开工一周内预付50%合同金额,当然,对顾问的要求也较高,心中的最佳人选都档期不匹配,采用朋友推荐的方式面试了近20位顾问,愣是没找到合适的。
这个事情后,就思考并和朋友讨论过这个话题,所以就想开着玩笑、讲着故事的方式聊聊看法,当然也希望各位读者能留言发表您的观点。
那么今天就再把上次没写完的作业交出。
4. 学生在给老师做项目
顾问是一个漂泊的职业,游历五湖四海、世界各地,与亲人聚少离多,业务和项目忙碌时,Fly-Back也形同虚设。这种客观条件让很多老顾问看遍世间繁华后,选择从良,进入甲方企业做信息类高管(信息总监、CIO等),成为大量资深顾问的选择,从此把生活安定下来。
顾问行业的20年蓬勃发展,其实为中国积累了大量人才,也有了非常多的15年经验左右的资深顾问,不少顾问的小道故事流传于江湖,曾经那么的星光闪耀。但有意思的是他们很多都在甲方。
项目实施也呈现了亦奇特、亦合理的正相关性,实施项目的顾问经验年限,和项目的总价正相关。当国内项目并发总数越来越大的情况下,合同总价也自然呈现出了正态分布的形态,正态分布中线的数字就很重要了,可惜的是,目前千万以内的项目,顾问的平均年限小于五年,甚至更小。
项目顾问的平均年限= ((单顾问年限*人天数) + 此方法的顾问总年限数) / 总人天数
现象是大量项目中都是“年轻顾问”在给甲方的“老顾问”做项目。试想这些老顾问会如何选择咨询公司?会如何评判项目的水准和质量?站在职业经理人的角度,未必会表达内心的想法,但是,站在内心的角度呢?
就这个观点,我曾经与一位同行的前辈探讨过,他对我来说亦师亦友,一番讨论末了,有这么一段对话:
他说:现在啊,都是学生在给老师做项目。
我说:的确,不过我也做过一个德国企业项目,内部顾问全是20多年经验的“老专家”
他问:你那是规矩下的推广项目,很难类比国内企业的起步式项目。
他又问:如果你现在去一个企业做CIO,你会选择现在的咨询公司吗?
我答:或许还是会。
他又接着问:如果咱俩创建一家企业,你还会选择吗?
我答:一定不会。
他一笑,说:喝酒。
对于这则对话,就不做过多解读了,老顾问的观点尚且如此,可想而知,那些白手起家、磨砺而成的企业家,那些专业的职业经理人高管是如何看待现在的项目。
就像下围棋,与高手过招的感觉是享受,与段位差的多的比试,是折磨,是煎熬。
5. 虚幻的需求和目标
下面这些场景你或许会很熟悉:
项目竞争过程中,需要对客户进行调研,准备详细的方案,有的还需要做Demo演示,有的甚至整理出了上百条需求描述-需要做功能匹配,分类说明哪些需要开发,还要指明开发难度和周期,投标过程中的标书越来越厚,投标文件也随之页数越来越多、描述越来越细。
细想,上系统真的就只是为了上系统吗?或许还真有客户是。
细想,这些方法,这些步骤是怎么形成怎么演化的?起初,这些都是咨询公司为了彰显自己的差异性和专业度,但渐渐地就变了味道,变得低效而繁杂。企业选型时候也常被销售带着思路走,随大流,搞全面。
细想,企业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或许深远、长期、全面的提升才是。那么用把当前的问题需求解决率作为评判标准合适吗?把现在的流程能不能搬到系统上操作作为评判标准合适吗?把项目能不能上线做为评判标准合适吗?
SAP的slogan是“世界五百强背后的管理大师”,而不是“世界五百强背后的操作系统”。
SAP咨询顾问是顾问,而不是系统架构师,顾问很像产品经理,好产品经理有一个很重要的特质,就是看准需求或者创造需求,让世界变的更美好,而不是满足一切需求,看谁满足的快、满足的多。这种特质也是顾问需要具备的。
行业中有句老话“cancel需求能力是顾问的基本素质”,这个cancel的意思是找到更好的、更合理、更长远的办法来摒弃不合理的需求。而不是“这个不是系统的标准功能,这个没法做,SAP是大师,大师都是对的。”
所以,外部环境与价值理想的差距是不是还是有挺大的?客户的目标和需求是不是挺虚幻的?不过别怕,提升自我,尊重正确价值观、并合理的表达出来,就会有机会,客户都是明白人。
6. 缺失的评价系统
在日本,“相扑”被尊称为国技,其实也是中国传过去的,在秦汉时期叫做角抵,在南北朝到宋元时期才改叫相扑。
在日本,相扑运动员分段,最高段是横纲,一年不超过四个。其次是大关,横纲与大关即使在一个场所败北,也能保持原来的等级,但连输两场,大关降级,横纲则退休。再其次是关肋、小结、平幕和十两等级;十两以上称力士,成为职业相扑手,有不菲的工资收入。相扑另四个等级是:新弟子初赛定为序口,以后按比赛成绩定为序二段、序三段、幕下,这四级都属学员、不发工资。他们升级都以战绩为主。
“相扑”在日本还有很多非常细致的规矩,这种等级制度其实是一种非常严密的评价系统。当然也可能有黑幕,但是保证了非常高比例的公正性、客观性。
那咨询顾问在中国呢?其实是没有一个合理的评价系统的,顾问的等级很大程度上是经验年限决定的,辅助之个人的基本素质和贡献。但缺少了最终要的一环,实际能力和评价。
与客户的沟通是否有效?给客户的讲解是否合理到位?关系是否融洽?项目的产出是否具备品质?客户的评价如何?同事的评价如何?优势和劣势是什么?项目中的具体贡献怎样?方案的有效性和前瞻性如何?等等,其实很难为外人知晓的,也很难做到客观。
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一个水平不行的高年限顾问,做了一系列的烂项目,在新项目仍然会做为专家参与,只不过是到项目中期,客户才会感觉到麻烦。这不仅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是信息缺失难汇总的问题。
这种评价系统的缺失,以及不健全的等级制度,飞来飞去的假简历,不仅会让浑水摸鱼的人找到空间,也会让很多有能力的年轻人难以出头,制约了行业的良性循环。
我也曾碰到很多我认为不适合做顾问的人,比如:有的顾问因为言谈和品德问题,让客户在项目上拒之门外。也有的PM整体蓝图把握失控,且无法扭转,多次被客户骂哭在蓝图汇报上。
我会把他们列入我的黑名单,尽量未来的项目不要合作。但这种方式也是过于偏执,不够全面的。也许他们也会有非常多的优点,是我没有发现的,我的评价总归是综合性不够的。
回到本文开篇的故事,介绍人去拿高人天的回报,我也至少会推荐我信得过、有能力的人,为他做背书。如果没有,我宁愿放弃,也不会去做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情。这其实也说明了评价系统的重要性。
曾经,2001年,我慕名「西湖醋鱼」去西湖边,看店名进了一个黑店,死贵不要说,关键难吃的要命。今天,有了大众点评,我应该即使想找个黑店,也挺不容易的。今天,有了饿了么,住在西湖边的酒店,都可以把最好吃的西湖醋鱼点外卖送上门。
咨询,是一个好行业,那缺失的评价系统总归会有的,应该不会远。
总结
小哈小哈,对不起,话痨的我一不小心又超字数了。但愿不会降我在InweHub社区的等级,哈。
最后,祝InweHub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