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大概是去年以来最热的词汇。尽管很多人除了谈一谈外,基本上对之都是一脸茫然,但又总认为自己(企业)应该具备这一特质,以免显得自己落伍,跟不上潮流。借用杜克大学营销系教授丹-艾瑞里的话,“每个人都在谈论它,没有人知道怎样去做,每个人都觉得别人在做,于是每个人都号称自己在做”。所以,很多传统的企业都想要沾一沾“互联网思维”的光,都在努力想要投入到互联网的怀抱中去。
实际上,互联网思维或者社交媒体营销的作用被过分夸大了。即便在鼓吹“口碑”可以颠覆一切的今天,美国某著名媒体营销研究公司研究表明,90%以上的“口碑”也是通过线下口口相传的。而且,很显然,互联网思维不能包治百病,它并不意味着所有陷入运营危机的传统行业,一旦引入这种思维,就立刻转危为安,也不意味着那些暂时成功的案例可以复制。单纯靠用户与活跃度的商业模式终究会难以持续。理智一点的看法是,互联网改变的是产品、服务和传播通路,但是并未改变商业的基本运行规律。换言之,互联网思维,虽然值得传统企业关注和学习,但也必须警惕互联网思维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
互联网思维对于很多新兴互联网模式的成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过去互联网搅动传统行业的故事数不胜数的10年里,以免费模式、用户至上、注重用户体验、强调用户参与、“羊毛出在猪身上”等超越常规的互联网思维为代表的观念,对传统企业极具冲击力。但是,对于比较纯粹的服务型互联网企业,由于其核心产品、业务流程和服务流程基本上都基于互联网,借助零边际成本的特性,以及风险投资以资本换取时间的新发展模式,有足够的资本和资源空间实现“赢者通吃”的奇迹般成功。
举个例子,开发一款游戏投入100万元,如果这款游戏开发成功后,有1万个人使用,那么分摊到每个人头上的成本是100元,如果是10万人使用,则人均成本是10元,100万人使用,则人均成本为1元,如果是有1亿人使用呢?那么人均成本就是1分钱,基本上可以忽略,即,使用者越多,其成本就越低,所以他们要注重用户体验,以吸引更多的用户。这也是为什么互联网产品能够免费最重要的原因。而传统的企业,不管用户达到什么规模,其边际成本永远不可能达到“忽略”的地步。所以,今天,如果我们让一家钢材厂采取钢材免费,提高服务,收服务费的模式经营,那这家企业离清算也就不远了。
这就是传统企业在互联网思维大潮下的局限之一。所以,对于传统企业的转型,重点不是倡导免费模式,体验至上等,而是创造出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具有更高附加值的产品。同时,互联网时代之下,传统企业也根本不需要“自卑”因为,从长远来看,人们对每个行业特有的知识都将给予充分的尊重及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