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小米姐一篇文章里看到她提到武志红老师的一个观点:“我,是一切的根源。大多数人的痛苦,根源在于自我尚未形成。”
他有一小节浆糊逻辑课:为什么清官难断家务事?其中有六个小结论:
浆糊逻辑1:我的事也是你的事,你的事也是我的事;我的事是所有人的事,所有人的事都是我的事。
假设你是A,家里还有BCDE四个人,按照这条浆糊逻辑,你会去干涉BCDE四个人的事,反过来他们也会操心你的事。
浆糊逻辑2:所有关系,都是我的事。
这一条逻辑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本来,你可以有简单的活法,只去处理和你直接相关的关系AB、AC、AD和AE,至于BCDE间的关系,你尽量不干预。
浆糊逻辑则是,BCDE他们怎么相处,也是我的事。并且,我和谁相处,也是每个人的事。
浆糊逻辑3:你们=你,我们=我。
这种逻辑就是你家任何一个人让我不快,你都要负责;你让我不快,我找你全家麻烦。
例如,媳妇和婆婆起冲突,要找老公麻烦;老公和媳妇发生冲突,也要找父母。总是在“告状”中,事情因此很容易闹大。
浆糊逻辑4:把二元关系中的问题归咎于对方,也就是“你”。
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就是:我过得不好,是因为你。
浆糊逻辑5:把二元关系里的问题,归咎于“他”。
A和B之间出了问题,归咎到C身上。
浆糊逻辑6:绕弯沟通。
A对B不满,不和B直接说,而是说给C听,让C告诉B。
仔细对比了一下自己,我与浆糊逻辑不怎么沾上边,很多时候,我还是认为问题的产生出自本身,与他人关系不大,看了关于情商的文章后,也明白人与人之间需要边界,也要注重边界。
就拿自己的事情来说,每次节假日回家,亲朋戚友都准备给我介绍相亲对象,他们认为我的事情是他们的事情,这给我的感觉很不好。同理,我不应该对他人的事操之过急,界限感还是很重要的。
我可以理解为这是情商和懂人性。曹雪芹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多感悟,多总结,便是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