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研究个人,也研究群体。简单的把个人的心理推广到群体是非常危险的,而且也不能简单地认为1+1=2。这本《乌合之众》是社会心理学的经典之作。
一、什么是群体?当一群人具备了相同的心理诉求、有相同的行动目标之后,才构成群体。
这里很关键的一点是,他们得有相同的心理诉求。一起上班的同事不是群体,因为大家追求的东西是不同的,有人求安稳,有人求升职,有人求收入,有人求个人价值。同事只是在同一个公司管理体制下的人群。一起看球的球迷就是群体,因为他们希望自己支持的球队赢球;一起帮助落水儿童的群众是群体,因为他们希望能把儿童救活;一起参与打砸抢的暴民是群体,因为他们希望通过暴力获取利益。
二、群体的三个特征
1. 低智力化:人有随大流的心态,不靠自己理性分析做出决定,而是非理性地跟着大部分人的行为,就是心理学上的“羊群效应”。20世纪50年代,社会心理学家所罗门·阿什做了一个实验,他让7个实验对象回答一个小孩子也能答对的简单问题。但是他动员7位中的6位先给出错误的答案,结果发现,在这种情况下第7位也会答错。阿什推测说,就算第7位实验对象明知道答案是错的,社会压力也会迫使他们选择从众。
2. 自信心爆棚、敢想敢干、肆意妄为:人是群居动物,当聚集起很多人时,人们就会觉得没有做不成的事,人多力量大嘛!这是在没做事的时候,但是当做了事,特别是做了错事的时候,因为法不责众,谁都不会觉得自己有多少责任。把这条和第一条结合起来看就很有意思,人多的时候智商下降,做成好事的概率就降低了。但是,人多的时候,因为责任不明、可以互相推诿,做成坏事的概率就大大提高了。
3。情绪化、敏感化、急于行动:演讲者很喜欢用排比句,这样更有气势,一旦被听众的情绪调动起来,他们就会觉得自己全身都是力量,恨不得马上行动。最典型的就是战前动员了,看看《勇敢的心》里面华莱士是如何在战前大声吼叫鼓舞士气的场景就知道了。
三、群体的产生受间接和直接因素影响
间接因素就是一些长期渗入的观念和思想。比如,支持自己的球队赢球就是典型的例子,这都不需要宣传和鼓舞士气,只要比赛开始,真球迷就会大声为球队呼喊助威。直接因素就是一些激发群体情绪的突发事件。还是球迷的例子,在比赛结束后,有些球迷因为出言不逊、故意挑衅,引起球迷暴力事件。
四、群体领袖
有两种群体领袖:短期领袖和长期领袖。带领球迷闹事的就是短期领袖,他们只是比其他球迷更狂热;而长期领袖则具有超强的意志力,做长期这事儿,没有意志力是干不下去的。
领袖动员群体的三个要诀:断言、重复和情绪传染。用一句话说就是,把主张一遍遍地大声说出来。《勇敢的心》里的战前动员就做到了这三点,原本对马上要进行的战斗毫无信心的一群人,在华莱士牵着马前后跑几次、大声动员之后,马上气势大振。
最后谈谈我的看法。乌合之众并不是贬义词,只表示一群可以被利用的人群,就看群体领袖如何利用他们。希特勒利用他们挑起了世界大战,华莱士利用他们抵抗英格兰的统治。所以,引导群体合理、正面的心理诉求,在行动中给予指导,避免低智商化,在情绪失控时,善于平息怒气,把不良的导火索扑灭在萌芽状态,这些都可以让乌合之众成为士气可用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