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觉得自己什么都可能的时候,最好是在你年轻的时候;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你没有找到自己的能力边界,没有深耕一个方向,却还在说年轻无限可能的时候,可能你要真的想一想,你这把年纪的生命到底有什么可能……
我在 2015 年写过一篇文章《Scalers:如何做一个 10 万订阅量的微信公众号?》讨论怎么才能把微信公众号订阅做到十万,然后有意思的事情是,时间过了两年,我的公众号订阅量还是没有十万加(不过也快了……)。
在和 Spenser、剽悍一只猫这样的百万级的大号自媒体聊天的时候,我做公众号经历常常会被拿来揶揄,“有一个人努力写了 1000 天只涨了十万不到”说的就是我,以至于我现在都会自黑了。
但是其实我内心倒觉得还好。与许多大号相比,我做的时候不算晚,从 2014 年 1 月就开始做公众号了,然后做了三年多,订阅慢慢增长,虽然还没有十万,而且竟然没有放弃。如果你要看百万级的大号,有的只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积累,所以这样一比,好像我真的是挺差劲的
有一句话叫,人比人气死人。但是对于从清华园出来的人而言,早就经历过牛人碾压的大风大浪,所以心态反而平和了,不会盲目焦虑。在清华读书的时候,什么牛人没有见过呢……还真是什么类型的牛法都没少见到过。
的确看到有的人做的好难免不会内心羡慕:
“如果我也有十倍以上的订阅量,那我也可以投放 X 万一条的广告了……”
“如果我有百万级的关注,那我也可以以一个著名自媒体人的身份参加活动了……”
然后也会想向他们一样去努力,于是尝试去用一些类似的风格做一些模仿,当然也的确有很大的改变,例如公众号的排版有所提升,文字的可读性有所增强,但是那种期待大红大紫的心愿,其实不会那样容易就满足。
在成长中,我们是要慢慢发现自己能力的边界的。这个好像是给自我设限一些,但是其实是一种更高层面的做战略和做减法。
有两种选择:
(1) 感觉自己也会成为一个大号,于是举手投足都在模仿其他人的做法,内心期盼着某一天突然红了,于是一晃几年过去了,并没有什么发生。
(2) 忘记这个订阅和关注的事情,找到自己的能力边界,在边界内部做到极致的专精,超越大部分人,然后与边界外做交互。
以前我觉得我是第 1 种情况,我过去曾经认为自己几乎是全能的。从文章的编写到图片的选择,从后台编辑再到文章同步,从网站的建议再到文案的写作,从社群的运营再到课程的编排,我基本就只做一件事情,那就是什么事都做。
现在我发现我要开始向 2 演化,不断地做减法,做专注,找到自己的能力边界,专注在边界内深挖,而不是把摊子铺开太大。
例如我的文章在讲故事和讲情绪方面,以及营销手法上是短板,于是文章的传播量必然会少,但是我的专长就是用理性的逻辑分析问题整理思路,于是我要做的就是在这个方面上走到极致,发挥强大的逻辑力量,展现出其对于成长的重要价值。
如果我想去学习其他人做一篇满是情绪的文章,一是我做不来,二是,我脑子里根本没有积累什么故事,全部都抽象了。
针对这个情况我还有两个选择:
第一,既然不会那就去学习,学习积累故事素材,用更多的案例辅佐观点。
第二,继续专注在自己的领域,再做深挖,做到完全不同的特色呈现。
理想的是在做好二的基础上,横向照顾到一,从而交叉式发展。但是如果我只是在业余时间做一件事情,所以我的优先级其实是给二,而不是一。
所以,我必须选择那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事情,或者价值不会随着时间耗散太快的事情,这样在三年后仍然是有效的;而这些事情,又往往会有一些抽象。现在有很多非常火爆的东西,但我是没法去做了,因为我不知道三年后还在不在:
比如今日头条很火,我没法写;
比如短视频很火,我也没法做;
比如知乎上很容易涨粉但是我也没功夫做……
我能做的就是用我在数理方面的认知,把成长与持续行动的事情想清楚,做到位,以至于,只要你真正想进步,就必然要找到我。于是我把事情减下来,好像反而活了。
这就是在给定限制条件下,我给自己找出的能力边界。而边界之外的,就需要与人合作完成,如果我们的事业需要进一步扩张的话。这就是为什么会有企业和团队的出现。
我在微软亚洲研究院实习的时候,有一次导师带我们开了一个新课题;但是只过了一周不到,却突然让我们全部回撤,不再做这个方向。我不能理解,便问为什么,他说,这个已经超越了他的钻研领域,尽管题目很好,但是也要砍掉,要专注在自己最擅长的事情上面。那个时候貌似对什么都有兴趣的我,似乎没太懂。然后我在 7 年后,突然想起这个,好像明白了什么。
当你觉得自己什么都可能的时候,最好是在你年轻的时候;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你没有找到自己的能力边界,没有深耕一个方向,却还在说年轻无限可能的时候,可能你要真的想一想,你这把年纪的生命到底有什么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