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是非常经典的励志片,让人看的热血沸腾,我几乎是留着激动的眼泪看完的。
在印度一个偏远的的小村庄里,一个热爱摔跤的少年,因为家境的原因放弃了摔跤。
摔跤这个职业生涯结束了,但是他的梦想没有放弃,可以说一天也没有放弃。
他想把他的梦想转接到儿子身上,可老天偏偏给他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
生了四个孩子可偏偏都是女孩,没有儿子,他的梦想也将随之结束。
就在他即将绝望的时候,一次偶然,孩子之间的打仗,让他快要破灭的梦想从新燃起。
两个差不多大的男孩竟让他的两个女儿打的鼻青脸肿。看来老天对我不薄。既然男孩能摔跤,难道女孩不行?
想到这里,他立马行动,培训女儿成为摔跤手。
看到这里,我们是不是要反思一下,问几个问题,两个女孩真的愿意吗?真的喜欢吗?这个父亲是不是有点自私,还是太自私?他怎么能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
我们现如今,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很多种说法。要让孩子自己做主,要让孩子自己拿主意,不然孩子会产生依赖。不要把父母未完成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
看完《摔跤吧,爸爸》我跟孩子进行讨论,也有意识的想教育教育他,我说,你看,两个女孩当初不愿意学习摔跤,但在父亲的逼迫下,成了世界冠军,如果她爸爸不这样做,任其发展,现在不也和别的女孩一样,长大和个不认识的男人结婚生子,过普通人的生活。
我儿子来了一句,如果她们爸爸不逼迫她们学摔跤,现在她们也有可能成为什么老师,科学家,或者她们喜欢成为的样子呢!
打住,就算我这话没说,没起一点作用。当然儿子挺喜欢这部电影,他说还要再看两遍,具体他从中学到了什么,他没说,我也不得而知。
2. 提彼得•蒂尔(Peter Thiel)是硅谷著名的投资家,《从0到1》的作者,他提到一个观点:“只有独一无二,才能不可取代。不必过度追求社会认同,尽管去做“酷”的事情,重新发现事物的价值。”
《摔跤吧,爸爸》中的爸爸忍受着种种非议,各种压力,让女孩学摔跤,不仅让女儿学摔跤,还让女儿和男子摔,在当时印度那么封建制度下,顶着各种压力,一步一步实施着他的计划。
为了让女孩学摔跤,他甚至放弃了工作,为了给孩子们补充营养,为了买吃的,他跟老板们讨价还价。爸爸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
女孩子更是顶着重重压力,印度女孩是穿长裙的,可为了跑步,和男孩一样穿着短裤,穿梭在村里,或是田间,摔跤弄的头发经常断裂,因为脏,头上长满了虱子,父亲给她们剪成了板寸。
想想在给孩子们剪发的瞬间,孩子们是什么心情,是不是已经到了痛苦的极限。
在背后村民们指指点点,到了学校同学们也是说三道四。其实女孩们的压力不比父亲的少。
孩子们想到了放弃。一次次的想到放弃,坚持不是自愿的,是父亲的威严,父亲的一言堂,还是什么,她们选择了屈服,选择了默不作声。也选择了默默反抗。不管是什么原因,可自始至终没有放弃。
一次亲戚的婚礼,新娘子的一次促膝长谈,让她们真正自愿的选择了摔跤。新娘子说出了爸爸的意图。具体父亲是不是这么想的,我没太能看懂,但是孩子们从那时起,真正的开始了自愿的努力,再不是为了爸爸的权威,而努力摔跤。也因此一次次走上冠军的领奖台。
不要以有没有兴趣为先决条件,看上去不喜欢的事情也可以尝试做一做,人的兴趣并不是固定的,而是流动的,努力试试看再做出结论。
姊妹俩一开始根本对摔跤一点兴趣也没有,可以用反感来形容。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各种事情的发生,漫漫的对摔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看来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教育孩子究竟是家长一言堂好,还是让孩子自己拿主意好,各有各的好处,各有各的说辞。
其实我是喜欢《摔跤吧,爸爸》里面的爸爸的,
成熟的人会遵从自己内心的标准,很多人却轻易地为环境所左右。尤其是身处并不太优秀的环境氛围中时,多数人会选择与他人为伍,甚至降低自己的标准来适应环境,这种做法,是亲手放弃了获得理想人生的机会。
可《摔跤吧,爸爸》中的父亲恰恰相反,他遵从心灵的呼唤,抵抗住了重重压力,最终把自己的女儿送到了冠军的宝座。
3.一个人为自己树立了怎样的最高目标,反映了他的“格局”。
王家卫导演执导的电影《一代宗师》中对格局的阐释是:“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王家卫为,“见自己”,就是影片中女主角宫二所说的“不迷不成家”,意思是自己不喜欢武术到痴迷的地步,是不会成为这方面的专家的;“见天地”,就是心里要装得下世界;“见众生”,就是要把学过的东西回馈众生。这三个阶段是成为“一代宗师”的必经过程。
《摔跤吧,爸爸》中的两个女孩也经历了这三个过程,所以成为了世界冠军或亚军。
不论家长怎么教育孩子,孩子们自身怎么发展,如果想成为哪一方面的专家,如果他达不到《摔跤吧,爸爸》中的那种痴迷,那种努力,那种执着的教育方式,想在一个领域取得非常高的成就谈何容易。
看到这些,是不是你在教育孩子方面多多少少受到点启发?或者你还是按照你的方法去做?不管怎么做,只要孩子们都有所进步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