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阁夜
新近在许多公号和平台看到「教你如何快速成为写作高手月入过万」的招课简章。我不禁陷入了沉思,写作不是都要日积月累的么?如何能像一日三餐,吃下去就饱,不吃就饿了呢?
说实在,我知道时下做什么都要以光速计量的信息时代。还是忍不住觉得自己筋骨发育不良。自知是时代的矮子,油墩子,占地蟹。所以站在这个人人身怀绝技的人群中,个个像鹤立鸡群。只有我感觉自己好矮哦。矮到不敢相信高科技三D技术半个钟就可以打印出一套房子。婚恋网一分钟就可以给你匹配出十几个王子,青蛙王子,蜗牛王子,蜥蜴王子齐齐上阵各显神通来等你挑选。而电商发展,连称谓都一改再改。叫你不是亲,就是亲爱,或宝贝。让你傻傻分不清谁是最爱。这些都是我这个时代矮子踮起脚尖都触碰不到的。做什么都要快,做直播要快,写软文要快,做公号要快。而我却快不起来。
后面还听说接受过授课的哥姐,都不是传说。他们或多或少地得到一些创作的启示,奋力向月入过万的大咖看齐。写作是眼下紧锣密鼓的事,一分钟都不能耽搁。
我就只好把帽毡偷偷地压下来盖过脸,悄悄退场。
太羞愧了,我这矮子。
我以为写作这件事是求其不得快的。多少年后我才深切体会,好的文章是需要生活的历练的。
很长一段时间我尝试着对文字的归类,对人的心理年龄,思想,世界观归类。
我不认为一个没有生产过孩子的女孩能够深切地把女性分娩的疼痛说出来。我也不认为一个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着娇逸生活的人能写出贫寒家庭里的孩子所经历的人生疾苦。我只觉得年少文字为梦想,年老文字方为生活。
先说说我吧。
我在尚未为人妇之前是个天马行空的梦想家。因为梦想饱满,所以那时写了很多文字。日更几乎不是事,日夜更才像德才兼备。当时网博里粉丝都积攒了好几万,都是为情所困的一群少男少女。那时同病相怜的文字几乎让自己觉得只要给一片云彩就可以飞天。
然,在今天看来那时文字简直就是浪费生命。
是的。浪费生命。
直到我挺着个大肚子走进产房后,看到那些因疼痛而面目狰狞的准妈妈,我才想起这样的大环境下才是文字。当时很诙谐地写了——产房里处处是女胖娃,挺着个肚子叫哇哇。嘴里虽骂都是老公害了她,却还愿意为他生个娃。医生说了就要当妈了,你喊个啥?
后来入夜,产房冷清。十级阵痛,大出血,命悬一线。一群穿着大白褂的医生围着我大喊,而我看见的却只有天旋地转。事后听说在这十万火急情况下先生颤着手签了六份协议,保大人还是保孩子。最后母女平安的喜极而泣。当你没有经历了这些,单是文字的描述它是苍白的。
后来的锅碗瓢盆,柴米油盐酱醋,也都皆可成文。
我很喜欢李健的”父亲的散文诗”。这首歌。
因为生活艰难,想着明天要借些钱,所以狠狠地给自己打了两拳。
这首歌姚晨在”跨界歌王里”里唱哭了所有人。它到底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文字。悸动了多少有同样经历的人,才会让人热泪盈眶。
莫言,一个现代继贾平凹还比较有生活特色的作家。在他的许多部小说里都若隐若现地看见他的影子。山东高密东北乡在他小说无数次地涉及,我断定那是他生活的影子。宛若没有那些人情百态的经历,他是不能写出那样的文字。他的「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小说。人名全以体内器官命名。听说莫言在完成这部文稿时无数次停笔,足足酝酿了十年,历经四载。因为心弦断了重接,他到底也是走不出历史和时代烙在他生命的悲伤,只好停停写写。写乡村姑姑在一面迎接新生时又一面力行计划生育,到最后以泥娃娃收场。借以泥娃娃的活灵活现来阐述姑姑一生摧毁的生命,去获得心灵救赎。
这是生活,令人唏嘘不已。
逝去的张爱玲,她亦不例外。
她的小说题材多以上海,香港为背景。其中著名的「倾城之恋」「第一炉香」「怨女」等篇章。文字在她生命里就像一股血液,无需包装就洋洋洒洒地跃然纸上,这是生活裹夹的文字。不快,在历经了一桩桩的艰难事件以后,才得以脱稿。这几部小说历时都比较长。
郁达夫,这个其貌不扬的人在写「沉沦」时。他是花了很长时间去唤醒自己的。他不敢直视留学时的苦闷,继而形化了文中主人公。那时是没有写作课指导的,有的只是自己不断地修正和感触,最后发表时轰动了文坛。
我喜欢那些一气呵成的篇章。那一定是饱经风霜以后的文字,简单,朴实。
而如今在这个样样事都可寻捷径的时代。我始终认为好文字是要经过岁月的沉淀才能厚积薄发的,而非上几节写作课就能月入过万。
文字,它讲究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