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心灵就如一块土地,如果不在上面栽上鲜花,那它就会长满荆棘杂草。所以,我们在生活中,要想获得人生的成功,拥有快乐和幸福,就应该用那些高雅的事物来熏陶自己,以确保心灵不会因放纵而误入歧途。
王阳明认为,一个做学问的人,应该经常用各种好的事物来充实自己的头脑,这样我们有了精神寄托,心灵就不会因为无事可做而放纵。
这一理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非常有用的。正是在追求美好事物的过程中,让美妙的音乐和优秀的书籍不断陶冶我们的心灵,才能使之不断得到净化、升华。而我们在心灵方面所受的影响,决定着我们为人处事的模式,决定着我们具备什么样的性格,而“性格决定命运”,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一切还对我们一生的成功和幸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个人要想获得一个有意义的人生,使自己的生命不白白地浪费,就要提升自己心灵的层次,让它尽善尽美,不被那些不良习惯所诱惑。
科学家研究表明,每一个人都有追求、获得成就感和快乐的心理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沉溺于一种无所事事的状态,浑浑噩噩地浪费宝贵的时光,沉溺于各种坏习惯中不能自拔,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养成一种追求美好事物的好习惯。要摆脱这种困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要能找到一种可以取代坏习惯的新行为,并能从这个新行为中获得超过坏习惯的成就感或快感。
如有人对吸毒者戒毒的情况作过调查研究,得出一个令人深思的结论。
第一种类型的人,被强制戒毒后,由于无所事事,而且意志不坚,生理上的毒瘾虽然戒除了,但心理上对毒品的依赖却依然存在,一遇到挫折,很快又开始吸毒了。
另一种类型的人,他们对毒品的危害十分了解,也下了很大的决心来戒除它。但他们只是一味迷信自己的毅力,想用自己的意志去戒掉毒瘾。但遗憾的是,这种意志力与心灵的力量比起来,还是差了一个层次。当心灵受到重压和考验时,他们埋藏在心底的对吸毒时的快感又浮现出来了,而且意志往往敌不过心灵上的这种诱惑,在过大的压力下,他们就会屈服,重新恢复吸毒。
而第三种类型的人,他们的方法最为合理,也最有创意。他们戒毒后,不是消极的用“意志力”来对抗毒品的诱惑,而是积极地、全身心的投身于有益的事业和工作中,从中体验到了勤奋工作带给自己的成就感和快乐,这种感受使他们的心灵有所寄托,他们没有心思,也没有时间再去品味毒品的诱惑。结果这类人戒毒的效果是最好的,除了极少数人后来由于比较特殊的原因复吸外,大多数人都成功的戒除了毒瘾。
他们戒毒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其原因在于,他们从另一件事上得到了比吸毒更有吸引力的快乐。
要戒除那些根深蒂固的坏习惯,绝不是只凭借愿望和意志就能成功的,一定要有一种比沉溺于原来的坏习惯所获得的快感更快乐的感受才行。而要获得另一种快乐的感受,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自己的全副精神集中到当前所需做的事情上,这样才能使你活得更有意义,也更有活力。
所以,如果我们希望能过得充实,或是期待自己能改变不良的旧行为,就一定要找到一个可以取代旧行为的新行为,让自己从中可以得到一种全新、健康的快乐,这样才能得到一种持久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