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记事起吃饺子一年没有几次,只在过节过年时。那时我们分了家,爷爷和叔叔婶子一起过,奶奶和我们一起过。每到过年(我记得是年三十的早上)妈妈早早的包好了饺子,一碗热腾腾的饺子用笼布蒙上放在篮子里,由我擓着篮子送到爷爷家。 路很近三、五分钟就到了,婶子先把饺子倒到自家碗里,再在篮子里盛上她刚煮好的饺子算是回礼。回家路上我忍不住掀开笼布看看,外形倒是差不多,但那个味道一定不一样,口水差点儿流出来,猜想着便加快了步伐小跑着回了家。这样的礼节我们每年都会走上一趟,直到我们离开了老家。
到了城里我们暂居在姥姥家,每当大人们包饺子时,我也摩拳擦掌的想去帮忙。看着大人们用筷子把馅儿夹到皮上,两个手指灵活的左右捏着,一会儿胖嘟嘟的饺子就捏好了,上面的褶子像花瓣儿一样漂亮,我羡慕的不得了,非要上手学着包,大人赶紧说:“你还小,包不好,来,擀饺子皮儿吧。”我央求着说:“我能包好!”边说边拿起来就包,结果包的又漏馅儿又张嘴的,被大人呵斥着只好愤愤的擀起了饺子皮儿。大人们连哄带骗的说:“瞧,擀的不错嘛,能帮大人干活了!”其实擀的一点儿也不好,皮的形状忽肥忽瘦,不是粘在了擀杖上就是粘在了案板上。不过在大人们的鼓励和指导下,慢慢地擀的均匀多了,中间厚圆圈薄,这样的皮包起来不容易破,饺子上的褶子更精致。以后一段时间里我成了擀皮儿的主力军。但我总抱怨着想包饺子,姥姥和姨们会说:“小孩子不知道好歹,以后有你包的时候呢!”在我不断地央求下终于我有了包饺子的机会,大人们也更耐心地教我包,我认真的学着,渐渐地一个个饺子成了型,上面的褶子也捏的有模有样了,我觉得包饺子像玩游戏,自己乐在其中很有成就感!
结婚以后,因为老公特别爱吃饺子,所以家里经常包饺子。老公总爱说我包的饺子最好吃,虽然半信半疑但在糖衣炮弹的轰炸下,包饺子的水平确实越来越高。从大葱到韭菜、莲菜、茴香馅儿,我做了不少的尝试,边包边琢磨,这其中也掌握了一定的规律,面要早点儿活,醒上一会儿再揉,这样的饺子皮韧性大更劲道。不同的饺子陷儿调料配比也不一样,韭菜肉的要先把韭菜裹上油,保持韭菜的水分和鲜味儿;大葱馅儿的肉要先打水,少量多次的放水一个方向不停的搅拌,直到肉上了劲儿,这样的馅儿吃起来Q弹多汁。调味料更是要掌握分寸,不仅要保证馅儿的味美还要保证颜色鲜美有食欲,无数次的实战让我提升了水平,如今家里人都说我包的饺子好吃,我想功劳也有老公的一半,他的欣赏和鼓励成就了我的厨艺。每次家人夸我时,忙碌的疲惫一扫而光,满满的幸福感油然升起!
小时候包饺子是一种兴趣,像玩游戏一样自己乐在其中,长大了包饺子成了一种任务,挺辛苦的也挺欣慰的,偶尔会想起小时候大人们说的:“以后有你包的时候。”我会心一笑,儿时的记忆又回到了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