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标题,就知道我们今天聊谁了。这句话于我们而言简直太熟悉了。
每每读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时,胸中似有万丈豪情喷涌而出,读起来酣畅淋漓,激情澎湃。
贺知章夸他的气质:你莫不是天上下凡的仙人吧!
杜甫热情的称赞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可就是我们这位豪爽的大诗仙也有被嫌弃的时候。
而这个嫌弃他的人,不是别人,正是他的妻子。
而这一切,还要从李白仗剑出游说起。
李白,是一个追梦少年。多年前,他从蜀地出发,仗剑出游。
他认为自己是一只大鹏,上天派他来辅佐君王,成就伟业。为了这个理想,他一路奔波。
正像我们所熟知的,李白做过很多努力,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都处在希望、失望、希望、失望之中。
曾经豪言壮语一次次落空。仕途之难,难于上青天。
人生不如意的时候,身边的嫌弃你的人就多了起来。
转眼间,李白已经42岁了。
多年来周游各处,事业依然一事无成,有些人看不起李白。其中,就包括李白的妻子。
其实,李白有过两段婚姻,此时,李白的第一任妻子许夫人去世已有两年了。
许夫人走了,李白带着儿女来到山东。诗题中的“南陵”,其实指代的是李白在山东任城的家。
李白当年出蜀漫游,在安陆入赘,娶了前宰相许圉师的孙女许氏为妻。
许氏为李白诞下了一女一儿,女儿为平阳,儿子为伯禽。据学者考证,许氏大概早年就亡故了。
既然许氏亡故,李白作为“赘婿”自是不必再呆在安陆,于是他重新开始了自己的漫游生活。
当然,和许氏婚配这段时间,他也曾游历、求仕过。不久之后,李白就带着平阳和伯禽在东鲁定居了。
在东鲁其间,李白和一位刘姓女子在一起了。
《李翰林集序》说李白在东鲁是“又合于刘”,可见这大概只是一段非正式婚姻,或者只是一段同居关系。
刘氏不如许氏那般理解李白。显然对李白的态度并不是很好,李白由于多次求仕失败,她便对他屡次冷眼嘲讽。
李白整日与人结交,也没带回钱财来,反而花了不少钱。
心中郁闷,对李白就有诸多抱怨。
“天天说自己是宰相之才,嫁给你没过几天好日子。”
诸如此类的抱怨应该不少。
不用说,刘氏大概是这世上少有的能让李白受委屈的人。
即使自尊心很受打击,李白也无可奈何。
这时转机来了。也许是贺知章在皇帝面前不断地夸他,也许是玉真公主也不断的向皇帝推荐他。
天宝元年(742年),此时已经42岁的李白,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
他异常兴奋,满以为实现政治理想的时机到了,立刻回到南陵家中,与儿女告别,并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的七言古诗,诗中毫不掩饰其喜悦之情。
《南陵别儿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唐·李白
赏析
此诗用直陈其事的赋体,又兼采比兴,夹叙夹议,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在豪放跌宕的笔调中,洋溢着诗人积极奔放的生活热情和慷慨激越的进取精神,诗人求用心切、受宠忘形的神态跃然纸上。
全诗充分表达了诗人实现抱负的极其喜悦的心情和豪迈自得的心境。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这两句意思是白酒刚刚酿好时我从山中归来,啄着谷粒的黄鸡在秋天长得正肥。
白酒:古代酒分清酒、白酒两种。见《礼记·内则》。
黍:古代专指一种子实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
此诗一开始就描绘出一派丰收的景象,这不仅点明了从山中归家的时间是秋熟季节,而且,白酒新熟,黄鸡啄黍,显示出一种欢快的气氛,衬托出诗人兴高采烈的情绪,为下面的描写作了铺垫。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这两句意思是呼唤童仆为我炖黄鸡斟上白酒,孩子们嬉笑着牵扯我的布衣。
烹:为烹饪技法的一种,是在煎或炸的基础上,烹上清汁入味成菜的一种烹调技法。嬉笑:欢笑;戏乐。
接着,诗人摄取了几个似乎是特写的“镜头”,进一步渲染欢愉之情。
李白素爱饮酒,这时更是酒兴勃然,一进家门就“呼童烹鸡酌白酒”,神情飞扬,颇有欢庆奉诏之意。
诗人的情绪感染了家人,“儿女嬉笑牵人衣”,此情此态真切动人。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此两句意思是一面高歌,一面痛饮,欲以酣醉表达快慰之情;醉而起舞,闪闪的剑光可与落日争辉。
起舞落日争光辉:指人逢喜事光彩焕发,与日光相辉映。
饮酒似还不足以表现兴奋之情,继而又“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一边痛饮,一边高歌,表达快慰之情。酒酣兴浓,起身舞剑,剑光闪闪与落日争辉。
这样,通过儿女嬉笑,开怀痛饮,高歌起舞几个典型场景,把诗人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活灵活现。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描写自己的内心世界。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此两句是说苦于未在更早的时间游说万乘之君,只能快马加鞭奋起直追开始奔远道。
游说:战国时,有才之人以口辩舌战打动诸侯,获取官位,称为游说。
万乘:君主。周朝制度,天子地方千里,车万乘。后来称皇帝为万乘。
苦不早:意思是恨不能早些年头见到皇帝。
这里诗人用了跌宕的表现手法,用“苦不早”反衬诗人的欢乐心情,同时,在喜悦之时,又有“苦不早”之感,正是诗人曲折复杂的心情的真实反映。
正因为恨不在更早的时候见到皇帝,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所以跨马扬鞭巴不得一下跑完遥远的路程。“苦不早”和“著鞭跨马”表现出诗人的满怀希望和急切之情。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此二句是说会稽愚妇看不起贫穷的朱买臣,如今我也辞家西去长安,只愿青云直上。
会稽愚妇轻买臣:用朱买臣典故。买臣,即朱买臣,西汉会稽郡吴(今江苏省苏州市境内)人。
西入秦:即从南陵动身西行到长安去。秦,指唐时首都长安,春秋战国时为秦地。
诗从“苦不早”又很自然地联想到晚年得志的朱买臣。诗中的“会稽愚妇”,就是指朱买臣的妻子。
李白把那些目光短浅轻视自己的世俗小人比作“会稽愚妇”,而自比朱买臣,以为像朱买臣一样,西去长安就可青云直上了。
其得意之态溢于言表。诗题只说“别儿童”,这里用“会稽愚妇”之典故,是有所指责。詹锳认为此诗是“把刘氏比作‘会稽愚妇’”。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最后两句是说仰面朝天纵声大笑着走出门去,我怎么会是长期身处草野之人?
蓬蒿人:草野之人,也就是没有当官的人。蓬、蒿,都是草本植物,这里借指草野民间。
诗情经过一层层推演,至此,感情的波澜涌向高潮。“仰天大笑”,可以想见其得意的神态;“岂是蓬蒿人”,显示了无比自负的心理。这两句把诗人踌躇满志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因为描述了李白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了解李白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具有特殊的意义,而在艺术表现上也有其特色。
诗善于在叙事中抒情。诗人描写从归家到离家,有头有尾,全篇用的是直陈其事的赋体,而又兼采比兴,既有正面的描写,而又间之以烘托。
诗人匠心独运,不是一条大道直通到底,而是由表及里,有曲折,有起伏,一层层把感情推向顶点。
犹如波澜起伏,一波未平,又生一波,使感情酝蓄得更为强烈,最后喷发而出。全诗跌宕多姿,把感情表现得真挚而又鲜明。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