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更三年的超级网红李子柒于今年11月复出,连续更新三条视频展示成都漆艺的精细与雅致,利用柴房打造“森林衣帽间”,展现缫丝、植物拓染、蜀锦、绒花等“非遗”技艺,视频累计播放量超5亿,作品中丰富的中华文化元素、中式审美吸引大批海外粉丝。
实践中,如何以优质的内容、新颖的形式、创新的表达更好展现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读懂中国,关键要读懂中国式现代化。”李子柒以“非遗”技艺复出,既是对“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弘扬,也为其他视频创作者树立了标杆,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此外,她的视频在外网爆火,也促进了新一轮的文化输出,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1)传承“非遗”技艺。
断更三年,李子柒没有休息,而是深入民间,拜访多位“非遗”文化传承人,系统学习、传承传统技艺,并探索传统技艺的现代化应用与创新发展。此次回归,她不仅以传统技艺的纯粹性成功吸引公众关注“非遗”文化,还以自身实践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新的路径,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体现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和谐统一。
(2)树立创作标杆。
李子柒坚持高标准、慢工出细活的内容创作理念,注重作品的质感与内涵。这不仅满足了公众对高质量文化产品的需求,也为其他短视频内容创作者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有利于推动自媒体创作的高质量发展,提醒更多创作者注重内容质量与文化内涵,避免盲目追求数量与短期利益。
(3)塑造“中国符号”。
李子柒以其精致的视频内容,将中华传统文化以现代化、国际化的方式呈现给全球观众,成功塑造了“中国符号”。其视频吸引了大量海外粉丝,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包容性。这种高质量的文化输出,为中国在全球文化舞台上的发声提供了有力支持。
之所以李子柒回归便大获成功,根本在于其苦练内功,作品内容精良,创作风格独特;其次,田园生活与传统文化也契合了当前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以引起广泛共鸣;最后,互联网传播的加持,也是重要原因。
(1)内容精益求精。
为了呈现兰州拉面的制作过程,她花费一个月时间拜师学习,从拔萝卜、搓面粉到和面、扯面,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不仅提升了内容的观赏性,也增强了观众的粘性,为她的复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契合公众需求。
如今,随着社会生活压力的增加,观众越来越倾向于寻找能够带来心灵慰藉和文化认同的内容。李子柒的作品极为细腻地展示了如诗如画的田园生活以及精妙绝伦的传统工艺,精准地满足了当代人们在喧嚣忙碌的现代社会中,对静谧、悠然生活的深切向往,自然而然地引发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广泛而深刻的文化共鸣。
(3)网络传播助力。
微博、抖音、YouTube 等社交媒体平台为李子柒的作品提供了广泛传播的渠道,并给予了她诸多资源支持和推广,帮助她的视频在这些平台上迅速走红。与此同时,大量用户的关注、点赞、评论和分享,进一步扩大了她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更使她在海外市场收获大量粉丝,成为一张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靓丽名片。
李子柒是中国人弘扬传统文化的典范。她的成功给我们带来了如下启示:想要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需要创新传播方式;同时,要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扩大影响力;这些,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持,所以还要加强人才培育。
(1)创新传播途径。
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文化创新项目的扶持力度,鼓励文化创作者采用更多创新的传播途径和表达方式,推动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以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给全球观众。同时,积极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文化创作者与科技、营销等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合作,共同探索创新传播模式。
(2)提升国际影响。
一方面,可以积极利用国际社交媒体平台,定期发布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如短视频、图片、故事等,介绍传统文化的制作工艺、历史背景和象征意义,使更多普通民众知晓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加强与海外文化机构的交流合作,举办国际文化节等活动,以文化为媒,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3)培养本土人才。
首先,政府应当重视对本土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非遗”技艺、传统手工艺等文化项目的保护中来。其次,引导“非遗”技艺传承人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之道,如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最后,应将传统文化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让年轻一代从小就接触并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增强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