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鹰·秃鹫
第九十五章017y 布达拉宫 西藏行
拉萨—布达拉宫门前—大昭寺(第十天)
清晨的拉萨,沐浴在万道金丽之中,赫然耸立的布达拉宫,巍峨屹立在蓝天云霓里,布达拉宫堪称世界级的大宫,雄伟雄奇俯视苍生,在这苍海横流的世界里,有一方神圣沉静地思虑着,蚁蝼苍生们的一点一滴。
信众如洪流,顺时针地沿着布达拉宫转经,有的信奉者手持巨大的转经筒,虔诚无比的一圈一圈地转经,经筒里面装有经书,每转一遍就是读了一遍经书,而且身体力行。
在正对布达拉宫对面的人行道上,众多的信众,更是拥挤地磕着等身长头,新来的信众不断加入,此起彼伏的等身长头,成了一道波澜壮阔的波浪。
还有那些来自遥远的边地,一路长头磕过来的信奉者,沿着顺时针方向围着布达拉宫竭尽虔诚,他们神圣又神圣地一步一长头,身体很疲惫的坚韧,而心田却如溢大水的饱满,所有千辛万苦都是说不出来的甘甜大露,信仰的力量会让人,充满了不畏万难的精神。
阳光格外的好,郑垒一个电话敬给了老娘。
“啊,你到了呵,好好,好啊。”老娘又言道:“当年你爹带人盖的那幢房子,就在布达拉宫的对面,是一幢三层楼,长方形的房子,比布达拉宫小多了,那是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当年陈毅元帅就在里面办公。”
顺着老娘的说法,郑垒一眼望了过去,那幢建筑在阳光下闪亮,但是四层。
郑垒神情庄重地轻轻的走了过去,沿着墙边儿走,小心翼翼,生怕惊扰了先辈、父辈们和一个上溯几千年的共同心愿,他们曾经的事业,为了一个民族的腾达,为了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承载了无数千均之力,为中华文明的复兴,走过了一段又一段的艰难旅程。在千千百万的千锤百炼中凝聚成,一颗灿烂辉映一方,在东方土地耀眼坚硬的明珠。
其瑰丽无比让人弦目,其庄严无比、敬畏异惑,其深遂无比让人井然有序。
轻轻的走近……
感受父辈,他们为了一个朴素的真理,可以舍小家,但那种浓烈的家情,又曾几何时丢下过,有一次父亲深夜回到家,一把把熟睡中的郑垒从床上揪起,两手一举往天花板上把个小儿,反反复复的扔投了无数遍,才像解了大恨,那时他很少见到过父亲,父亲的来来去去都带着一身重重的尘埃,那时的男人们除了工作,真的就没有了玩场,根本就没有洗臭脚的习惯和地方。
他们过得万分的简单,最好的就是好一口小酒,最好的大菜,就是能吃的动物的头、脚、下水成了天大的朵颐,直到暮年组织上发了老领导一张购买十四寸彩电票,老娘嫌钱贵,退给了组织。
是郑垒直着脖子一嗓门,老娘又找组织要回了那张票,凑了点借了点钱,当年老妈向穆贵三的妈,借了几百块钱,让老爷子守着彩电、掰着魔方,渡过了几年清心的离休后的好时光。
太阳当顶要排队购票要身份证。
因为要进布达拉宫的人,每天都有人数的控制,按时间进入,服从管理规定,而且据说还将要更严格的控制人数。
大昭寺就在八角街中央,到得门口一看,整得一愣一愣的,黑压压的一片,都是朝圣信众,每人守住一块身体长宽的地面,以万分竭诚之举不停地磕着长头,累了就休息一下,接着又磕,反反复复从不停止坚定执着以求。
进大昭寺一百元门票,人流滚滚拥挤的大厅里,要不停地赶紧往前走。
历史的隧道,在这里感受几百年前也是如此,酥油灯、塑像、诵经打座的大师和僧侣、和尚,那是一股自远古而来的气息……
有释迦牟尼六岁等身金塑像,五世达赖,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有十一世班禅大师,有男女双修佛,这里荟萃了藏传佛教精华。
自古千里磕等身长头而来的虔诚信徒,他们最最要紧的就是朝拜大昭寺,朝拜寺内的释迦牟尼六岁等身金塑像,在寺内有一棵楠木方柱镶嵌满了,自古以来在朝拜路上死去的信徒,他们的同行者把逝者的牙齿拔下,带到他们的圣地,镶在了楠木柱上,一粒牙齿就是一个带着虔诚心愿的信徒。
藏族是为了信仰而活着,他们的一生就是信仰的一生。
信仰就是一种千万磨难都不改变的追求,历尽天下绝苦而从不言弃,不因小利而放大义,不会因世俗偏见而裹足不前,不会苟活在世俗的言行中,它如天马行空,如九天而下的行云流水,那怕尖锐的嘲讽、假意的同情,都逑蛋儿的不是事,它如大江流水朝向东方。
班禅大师用其如注的目光,如慧的思想,守候着这片大唐西土,用其竭诚肝胆,维护了一片大天。
八角街上有磕长头者,用肩膀的等宽,一点点摆渡过去,那种在拥挤人群中,心无旁鹜,视人群而无物,如入无人之境,而他们的心田里如灌大水,如怀大阳,饱满滋润,幸福总是毫不客气的降临。
在大昭寺的三层平台,远处是布达拉宫吉祥之端,在远凝中生出无穷的遐想。
有各色人种不停地拍摄留底着自己的感觉,欧罗巴、亚欧、东洋人群都在用心体会着,这块巨宝的方方面面、林林总总,凡敬仰的都会来,体会这块大土之于世界文化的重心倾向,每一种之于世界文化的宝藏,都会百般挑剔地存活于世,无论你怎样的尖酸刻薄,它耸立的尖峰都可以毫无思量毫无保留毫不留情地进入你坚硬如磐的身体。
出得大昭寺行走八角街,心情很饱满。
九十五 017y 布达拉宫 西藏行